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

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去瞻仰纪念碑。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我不敢说倒背如流,起码是牢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的体会更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一片多么恢宏的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1.作者到南泥湾前后,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纪念碑前看到“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为什么会“怦然心动”?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末尾的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5.清明节,在祭扫烈士墓之时岁你站在墓碑前,会想到些什么?

 

1.原先仅仅瞻仰纪念碑,读读碑文,到南泥弯后,更深入了解了纪念碑的含义,它是中国人民斗争的历史,象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 2.看到眼前的情景,想起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今天幸福安定的日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没有他们的昨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所以内心十分激动。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纪念碑的壮观和给人的震撼力,用“森林”夸张的写出了烈士的多和对侵略者的憎恶。 4.升华了主题思想,间接说明了纪念碑的精神意义。 5.示例:想到了战士们奋不顾身冲向敌人,又倒在血泊中;想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解析】 1.试题分析:原先仅仅瞻仰纪念碑,只是读读碑文,认识不到纪念碑的深刻意义。到南泥湾后,深入了生活,深层次地了解了纪念碑的含义,了解到它是中国人民斗争的历史,象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答案要把不同讲清楚。总之:在去南泥湾之前,作者仅认识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是那样的庄严、雄伟、壮观,而之后认识到了这纪念碑是无数先烈为缔造我们幸福生活而树立的一座丰碑。 2.试题分析:这是作者的联想使然。看到眼前的“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自然想起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今天幸福安定的日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没有他们的昨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所以内心十分激动。 3.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此句是两个典型的比喻句。在答表达效果时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形象地写出了纪念碑的壮观和给人的震撼力。 4.试题分析:“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这最后一句,升华了主题思想,间接说明了纪念碑的精神意义。作者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儿女用鲜血换来的,所以就有了悲壮感,并因此而产生了建设新生活的使命感。 5.试题分析:因为很多很多的英雄儿女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都倒在了血泊里,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此题答案意思相符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2)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3)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4)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山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10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担架、农民运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__________幅浮雕,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自然段的第(1)句侧重_________,第(2)句侧重_________,第(3)句侧_________,第(4)句侧重于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破折号的作用_________ “八一南昌起义”上的引号表示 _________

4.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短语为两幅浮雕命名__________________

5.碑身正面的三块浮雕在雕刻时是按_________顺序安排的,作者在介绍时先介绍中间,然后介绍两边两块,这采用了_________顺序。

 

查看答案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8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这段文字为了介绍纪念碑的结构,先_________后碑身;先四周,后_________;先题字,后_________。按_________顺序说明,条理清晰。

2.碑的主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文中一共出现了_________次,其作用是_________

3.“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一句中的“亲自”“亲笔”不能删去,其理由是_________

4.碑文中标出的三个年代,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依次是:

③三段碑文分开写的作用是

5.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

举例: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

世上有许多人:有你崇拜的偶像,他们清纯、活泼、靓丽;有你敬重的父辈,他们勤劳、淳朴、守责;有你尊崇的名家,他们热诚、创新、立业……你是否觉得你自己也很出色?譬如:勤奋学习,不断进取;兴趣广泛,学有专长;洁身自好,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请以《瞧我这个人》为题目写一篇关于鼓励自己的文章。

   要求:写出你的特点;有恰当的外貌描写;字数5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赵普》,回答问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手不(____________)____每归私第(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4)碎裂(____________)  (5)为相(__________)  (6)用其人(__________)

2.请用“/”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每句标一处。

太祖常劝以读书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3.找出与文中“以天下事为己任”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跪而拾之以归。

C. 普又以其人奏。    D. 俱以假山显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文中原句回答。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选文第一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

A. 点明主题    B. 承上启下的过渡

C. 总结百草园的生活    D. 引起思考

2.选择能够准确体现“也许”这一词语意思的一项(    )

A. 表达了“我”的极度不满的心情。

B. 表达了“我”非常气愤,懊恼的心情。

C. 表达了“我”的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D. 表达了“我”对这件事非常重视,认真思考的心情。

3.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

A. 语言描写    B. 心理描写

C. 动作描写    D. 景物描写

4.第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文中画出表达感情关键的一句。

5.“蟋蟀”和“覆盆子”前面为什么加“们”,说说加“们”的好处。

6.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充分发挥想象,填写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力求与上文衔接自然。

7.第三自然段中能表现先生特点的是哪几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