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活着的手艺》,完成小题 ①他是一个天才的好木匠。 ②很小的时候,他便对...

阅读下文《活着的手艺》,完成小题

①他是一个天才的好木匠。

②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他曾经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了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③有时,他会对着一棵树说:“你呀,可以打成一个衣柜、一张桌子……”甚至,他还能比划出这柜这桌台面和腿脚的尺寸。一年后,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找他来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却笃悠悠地道:“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④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木匠,而且手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备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更是活灵活现,他给出嫁的姑娘打家具,从他手底下出来的蝴蝶、鲤鱼,让那些女孩子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最让人惊叹的是他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个树节说不定就成了蝴蝶翅翼上的花纹,一道裂纹则被他修饰成鲤鱼的眼睛……

⑤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慢慢踱步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⑥我在老家的时候,常常满怀着崇拜看他做木工活儿。他快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自由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移,化腐朽为神奇……

⑦但是,村里人叫他懒木匠。

⑧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坚决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一律眼睛不抬地回答说:“没空儿。”

⑨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⑩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勺,粪勺的柄坏了。刚好木匠从门前过,于是我马上叫住了他,递上一支烟问:“你忙不忙?”他摇头说不忙。我立马请求:“要不,帮我安个粪勺柄吧?”他半点都不犹豫地回绝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随即,把还没来得及点的烟塞回我手里,走了。

(11)我有些生气。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勺柄,边叨叨着:“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木匠也得做这些活。他转了几家工地,非认死理,觉得木匠坚决不能干铁匠的活。推了那些挣钱的活,非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12)我说:“这人,怪啊!”

(13)我很少回老家,对木匠的记忆也渐渐淡了。

(14)某天,在办公室干完七零八碎的事情,那些声音依然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你看着写。

——我们杂志才办,要不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要不要搞搞文学创作啊,网络上狗血的故事多得很啊!

(15)我拒接了所有的邀约和请求,也许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但我觉得我要对得起自己的文字。那一刹那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木匠,甚至理解了他当年不肯为我安粪勺柄的举动。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要的不仅仅是金钱啊!

(16)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17)去年春节我回了老家,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顿时觉得心里有些空,心想:他终究也熬不过去啊!

(18)隔天正好碰见他,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递给他一支烟,问:“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

(19)我一下子释然了,看着他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轻轻一笑,说:“别的不想做。”

1.文中能表现“他是个天才的好木匠”的内容有:(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能表现他是“懒木匠”的内容有:(3)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木匠“他”的形象特征。

4.以下对题目“活着的手艺”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指木匠的手艺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使死去的树木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B. 是指木匠制作的家具都非常精美,具有永久保存流传的艺术价值;

C. 是指世上的手艺都有自己特有的生命和尊严,要以敬畏之心对待;

D. 是指承载传统文化的古老手艺不会因时代发展而失去生存空间

5.试比较本文⑭⑮节与链接材料,简要说说它们中关于“我”的内容的叙写在文章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孔乙己》

 

1.⑴很小的时候就用凿子做出了精致的大碗;⑵能估计出一棵树可以打多少家具,且能说出尺寸。(“他给出嫁姑娘打家具,雕刻得活灵活现”“他用斧子、锯子和刻刀的手法出神入化”等皆可)⑶不接小活,拒绝帮我安上粪勺柄;⑷坚决不做铁匠的活儿,推了很多挣钱的事。(各写出两点即可) 2.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他做木工活儿时的情形,表现了他动作的娴熟、技艺的高超,表达了我的赞叹之情。 3.①技艺高超。其木工手艺有着独到、非同寻常的眼光、灵感和技巧。②不惧世俗。自信而不随波逐流。③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也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 4.B 5.本文:⑴结构上,这一部分为下文对木匠认识转变作铺垫(“我”从自己对待文字的态度想到了木匠,进而理解了木匠的行为);⑵内容上,诠释了木匠“孤独”的含义,对木匠坚守自己的追求感到认可和理解。 “我”的行为和木匠相互补充,来表明主旨,人不能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更不能放弃自己的人生尊严,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而不迷失个人本性。 “我”的思想转变也折射出出现代人在迷惘中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答对三点即可) 链接材料:(1)以“我”的视角叙写故事,内容更真切,情节更集中;(2)“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3)写“我”对孔乙己的无情鄙视,一方面侧面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另一方面,用少年的心态反映社会,更显示出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凉薄(冷酷),更足以表现孔乙己的境遇的凄凉、心灵的孤寂。(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⑴很小的时候就用凿子做出了精致的大碗;⑵能估计出一棵树可以打多少家具,且能说出尺寸。⑶不接小活,拒绝帮我安上粪勺柄;⑷坚决不做铁匠的活儿,推了很多挣钱的事。 2.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上对句子的赏析。要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划线句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他做木工活儿时的情形,表现了他动作的娴熟、技艺的高超,表达了我的赞叹之情。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主要形象特征:技艺高超;不惧世俗;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也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以及具体情节来分析其精神品质。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B项理解不正确,“活着的手艺”是指世上的手艺都有自己特有的生命和尊严,不是指具体打造的每一件家具。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要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本文:⑴结构上,这一部分为下文对木匠认识转变作铺垫(“我”从自己对待文字的态度想到了木匠,进而理解了木匠的行为);⑵内容上,诠释了木匠“孤独”的含义,对木匠坚守自己的追求感到认可和理解。链接材料:(1)以“我”的视角叙写故事,内容更真切,情节更集中;(2)“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3)写“我”对孔乙己的无情鄙视,一方面侧面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另一方面,用少年的心态反映社会,更显示出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凉薄(冷酷),更足以表现孔乙己的境遇的凄凉、心灵的孤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陈凌的《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完成小题。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文章开头引用故宫文物走红的例子有何作用?

②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中的“绊脚的石头”喻指什么。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中国古代的“快递”》一文,完成小题。

①早在周代,我国便已出现快递制度。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朝的官职中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实际上,商朝已有近似于现代的快递雏形,这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②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递夫”,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③汉代设“传驿”,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传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马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东汉以后,“传车”逐渐被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称为“马递”。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④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叫“程限”。汉代“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隋唐时期,如果是急件,要求日行三百里。更急的,如送赦免文书,则日行五百里。宋代的快递“急脚送”,是在步递和马递的基础上创立的。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1.选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快递”,如介绍了中国古代快递的起源,解说了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的规定。请根据②③两段文字,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2)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朝的官职中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2)东汉以后,“传车”逐渐被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称为“马递”。

3.简析第④段:(1)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采用的说明顺序及其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则人谁肯固矣  (         )           ②非若吏人、百姓然(         )

③岁满则罢去    (         )           ④遂散走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知所为

A.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B. 为宫式之美   《鱼我所欲也》

C.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D. 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宜 相 与 致 死 以 守 其 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4.结合全文,分析杨氏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材料二:农耕时代,当时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气候。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慢慢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材料三:从科学角度上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金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

材料四:不仅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活动;中医的理论体系会要求医生考虑节气,也就是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看病,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改变作息饮食和养生。

①根据材料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中的景物应该在_____、____等节气中。

②后三组材料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介绍。

③以下是征集到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措施,其中不符合的两项是( )

A.鼓励种植、销售反节气疏果。      B.把节气列入课本,把节气故事编成民谣。

C.各大报纸设专版宣传节气知识。    D.各个单位定期举行相关节气的知识竞赛。

E.取消小长假,恢复“五一”长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