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陈凌的《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完成小题。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

阅读陈凌的《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完成小题。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文章开头引用故宫文物走红的例子有何作用?

②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中的“绊脚的石头”喻指什么。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文化要(讲究)创新和创造。 2.(1)①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②作为事例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示例:①“绊脚的石头”喻指创新路上来自主、客观的困难、障碍(如思想保守、思维僵化、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②喻指一味固守、一成不变、东拼西凑、毫无创见,奉行“拿来主义”、照搬别国模式等思想或行为。(可自行概括作答,也可摘录文中的词句作答,但是示例中的核心词语不得缺失) 3.此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文化最讲求创新、创造),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论点(用郑板桥开创“板桥体”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俗语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文化需要创新、创造或文化需要推陈出新。(每个层次,意近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首尾以及文章内容可知,这篇文章探讨的是文化创新的话题,所以概括中心论点为:文化需要创新。 2.本题考查开头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写出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看位置,开头段往往是引出中心论点(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据此即可解答。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中词语的含义的理解,阅读第六段,结合上下文,可知“绊脚的石头”意思是困难,障碍,意思对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思路的问题,需要阅读语段,分清楚层次结构,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词串联概括解答即可。此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文化最讲求创新、创造),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论点(用郑板桥开创“板桥体”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俗语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文化需要创新、创造或文化需要推陈出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中国古代的“快递”》一文,完成小题。

①早在周代,我国便已出现快递制度。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朝的官职中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实际上,商朝已有近似于现代的快递雏形,这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②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递夫”,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③汉代设“传驿”,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传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马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东汉以后,“传车”逐渐被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称为“马递”。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④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叫“程限”。汉代“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隋唐时期,如果是急件,要求日行三百里。更急的,如送赦免文书,则日行五百里。宋代的快递“急脚送”,是在步递和马递的基础上创立的。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1.选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快递”,如介绍了中国古代快递的起源,解说了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的规定。请根据②③两段文字,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2)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朝的官职中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2)东汉以后,“传车”逐渐被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称为“马递”。

3.简析第④段:(1)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采用的说明顺序及其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则人谁肯固矣  (         )           ②非若吏人、百姓然(         )

③岁满则罢去    (         )           ④遂散走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知所为

A.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B. 为宫式之美   《鱼我所欲也》

C.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D. 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宜 相 与 致 死 以 守 其 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4.结合全文,分析杨氏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材料二:农耕时代,当时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气候。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慢慢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材料三:从科学角度上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金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

材料四:不仅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活动;中医的理论体系会要求医生考虑节气,也就是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看病,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改变作息饮食和养生。

①根据材料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中的景物应该在_____、____等节气中。

②后三组材料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介绍。

③以下是征集到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措施,其中不符合的两项是( )

A.鼓励种植、销售反节气疏果。      B.把节气列入课本,把节气故事编成民谣。

C.各大报纸设专版宣传节气知识。    D.各个单位定期举行相关节气的知识竞赛。

E.取消小长假,恢复“五一”长假。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姆·索亚历险记》是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具有钢铁般意志的英雄保尔•柯察金。

B.《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多个称呼,石猴探水帘洞成功,众猴拜他为王时称他为 “齐天大圣”;石猴回到花果山后,接受独角鬼王建议被称为“千岁大王”;“行者”是唐僧收石猴为徒时为他所取的混名;取经成功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C.《朝花夕拾》是周树人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的《阿长与<山海经> 》里,被“我”称作“最为心爱的宝书”的《山海经》,是 “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保姆阿长给“我”买的。

D.《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是英国的作家斯威夫特。在大人国,一只比牛大3倍的小花猫,使格列佛大吃一惊。

(2)【甲】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乙】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

①【甲】【乙】两材料分别描写了《水浒》中两个人物的外貌,请根据任一材料,按示例形式,概述与此材料有关的人物的一个故事情节。

示例: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乙】中所刻画的英雄人物的性格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