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至于江滨,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①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③,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⑤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⑥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注释】①三闾大夫:楚国官职名,指屈原。②哺(bū):吃,食。槽:酒渣。啜(chuò):喝。醨(lí):薄酒。③瑾、瑜:都是美玉。④察察:洁白的样子。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⑤皓(hào)皓:莹洁的样子。⑥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发行吟泽畔    (2)容枯槁

2.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不能用括号中的字替代的一项是(        )

A. 何故而至(斯)    B. 众人(偕)醉而我独醒

C. 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D. (岂)能以皓皓之白

3.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2处)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面对失意,“醉”与“醒”是古代文人常见的两种人生态度。下面材料中人物的“醉”与屈原的“醒”背后的人生追求是否相同?联系任一则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吝情去留。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二】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1)通“披”,散 (2)身体 2.B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4.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却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昏醉,却只有我一人清醒,我因此被放逐。 5.示例:材料一,其人生追求是一致的。五柳先生虽生活贫困,但“性嗜酒”,并“期在必醉”,而屈原面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为了坚守理想,在悲愤绝望中,以“独醒”之态自沉于汨罗江。他们的“醉”与“醒”都表现了不愿屈从于世俗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被”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然后再解释,这样答案才规范。 点睛: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A项中“此”与“斯”都是“这”的意思;B项中“皆”是“都”的意思,“偕”是“一起”的意思;C项中都是“在”的意思;D项都是“一起”的意思。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此题中“皆”“独”“是以”是关键词,一定要解释准确。 5.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不愿屈从于世俗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追求,所以是一致的。作答时结合相关语句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卜算子

张元幹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②迷归艇。卧看明河③月满空,斗④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⑤悲人境。起舞闻鸡⑥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释] ①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这首词是词人辞官后所作。②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③明河:即银河。④斗:指北斗星。⑤多事:这里指国家多难。⑥起舞闻鸡:晋代祖狄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起舞。后匈奴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祖逖自请统兵北伐,收复中原失地。

1.请简要赏析“沙水迷归艇”中的“迷”字。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雪夜

【法国】莫泊桑

①黄昏时分,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天的雪,终于渐下渐止。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仿佛凝固了,一切生命都悄悄进入了梦乡。或近或远的山谷、平川、树林、村落……在雪光的映照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雪后初霁的夜晚,万籁俱寂,了无生气。

②蓦地,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冲破这寒夜的寂静。那叫声,如泣如诉,若怒若怨,听来令人毛骨悚然!喔,是那条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篱畔哀叹自己的身世,还是在倾诉人类的寡情?

③漫无涯际的旷野平畴,在白雪的覆压下蜷缩起身子,好像连挣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样子。那遍地的萋萋芳草、匆匆来去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无迹可寻,只有那几棵百年老树,依旧伸展着槎牙的秃枝,像是鬼影幢幢,又像那白骨森森,给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几分悲凉、凄清。

④茫茫太空,黯然无语地注视着下界,越发显出它的莫测高深。雪层背后,月亮露出了灰白色的脸庞,把冷冷的光洒向人间,使人更感到寒气袭人;和她做伴的,惟有寥寥的几点寒星,致使她也不免感叹这寒夜的落寞和凄冷。看,她的眼神是那样忧伤,她的步履又是那样的迟缓!

⑤渐渐地,月儿终于到达她行程的终点,悄然隐没在旷野的边缘,剩下的只是一片青灰色的回光在天际荡漾。少顷,又见那神秘的鱼白色开始从东方蔓延,像撒开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寒意更浓了。枝头的积雪都已在不知不觉间凝成了水晶般的冰凌。

⑥啊,美景如画的夜晚,却是小鸟们恐怖颤栗、备受煎熬的时光。它们的羽毛沾湿了,小脚冻僵了;刺骨的寒风在林间往来驰突,肆虐逞威,把它们可怜的窝巢刮得左摇右晃;困倦的双眼刚刚合上,一阵阵寒冷又把它们惊醒;……只是瑟瑟索索地颤着身子,打着寒噤,忧郁地注视着漫天洁白的原野,期待那漫漫未央的长夜早到尽头,换来一个充满希望之光的黎明。

【阅读提示】: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文写于19世纪末期,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1.请用文中原话概括文章到底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2.作者在这雪夜中都描写了哪些具体景色?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他们的作用。(任选一题作答,2分)

(1)漫无涯际的旷野平畴,在白雪的覆盖下蜷缩起身子,好像连挣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样子。

(2)少顷,又见那神秘的鱼白色开始从东方蔓延,像撒开的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

4.阅读莫泊桑《雪夜》的第四段和以下鲁迅《雪》中的片段,说说两者写作方法和情感的不同处。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5.作者在结尾处运用了小鸟这样的意象,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①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②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他们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热爱一次。

③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氧吧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漓的感觉;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④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但都市中的文明人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一个型号下的产品总是严格雷同和大量重复。严格雷同就是技术高精度的标志,大量重复就是规模经济的特征。第一千个甲型电话机必定是还是甲型,第一万辆乙型汽车必定还是乙型,它们在本质上以个异为大忌,只有在成为稀有古董以后,以同类产品的大面积废弃为代价,才会成为某种怀旧符号。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毫无疑问,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⑤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它甚至没有遗传的机能,较之于动物的生死和植物的枯荣,缺乏生生不息的恒向和恒力。一棵路边的野草,可以展示来自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前的容貌,而可怜的电话机或者汽车却身前身后两茫茫,哪怕是最新品牌,也只有近乎昙花一现的生命。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取老家的一只电器零件入怀?在全人类各民族所共有的心理逻辑之下,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⑥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这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在人们身陷其中的世俗生活中,文明意味着财富的创造,也意味着财富的秩序和规则。不论是个人占有还是集团占有,任何楼宇、机器、衣装、食品一开始就是物各有主,冷冷地阻止着权限之外的人僭用,还有精神上的亲近和进入。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比如局部地沦为庄园或者笼鸟,但这种染指毕竟极其有限;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任何世俗的得失在自然面前都微不足道。古人已经体会到这一点,才有“山水无常届,闲者是主人”一说,才有“山可镇俗,水可涤妄”一说。这些朴素的心理经验,无非是指大自然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慷慨接纳,几乎就是共和制的政治伦理课,指示着人们对世俗的超越,最容易在人们心中轰然洞开一片万物与我一体的阔大生命境界。

⑦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自然中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生物链的存在则意味着,自然的本质不过是千万张欲望的嘴,无情相食,你死我活。敦厚如老牛也好,卑微如小草也好,每一种生物其实都没有含糊的时候,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的存在的前提。即便在万籁俱寂的草地之下也永远进行着这种轰轰烈烈的战争。

⑧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正是敏感到文明的隐疾,才把自然变成了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文明符号,借以支撑自己对文明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以及自我改进。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1.你认为第②段的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从全文来看,城市人投奔自然是想要寻找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⑦段为什么要提及自然的残酷?

4.为什么作者说自然是“遥远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水浒》中绰号是人物性格或特征最为简明的符号,杨志因为脸上有一巴掌大小的褐色色素沉着斑,故名为“    ①  ”。鲁智深叫“花和尚”是因为             ②     ,从“醉打山门”一事可见这一点;宋江叫“及时雨”,是因为他重情重义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从      ③       一事中可见这一点。

(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曾说:“老舍的作品,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美与丑。”请仿照示例,从《骆驼祥子》一书中再选一位人物介绍。

示例:小福子牺牲自己,承担养活全家的重任------她很无私。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今亦死,举大计亦死;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2)所以心忍性,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斯人,吾谁与?(《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