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 )阅读文章《九十九分的苦恼》然后回答问题。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

(二 )阅读文章《九十九分的苦恼》然后回答问题。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拢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富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l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1)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

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2)    (走 冲 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1.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序号)

A. 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 父母对女儿寄寓了很高的期望

C. 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 99分所引起的风波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在下面两句话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1)于是就有_______(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2)老远就喊着______(走 冲 迈)进门来了。

3.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两句话简要回答。

    孩子苦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妈妈苦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苦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 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

C. 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 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5.作者写这篇文章有其深刻的用意。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1.BADC 2.【答题空19-1】引发【答题空19-2】冲 3.【答题空20-1】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答题空20-2】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答题空20-3】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 4.A 5.6.(1)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2)针对应试教育的社会弊端,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3)家长不要对孩子不切实际地苛求;(4)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教育方法;(5)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得到尊重;(6)希望家庭和社会能为孩子成才营造宽松的环境等。(答对以上任何一点都可。) 【解析】试题分析:选文属于记叙文阅读,首先要通读文章,并且读懂文章,大致了解故事情节,根据相应的情节,人物,主旨等内容来对题目进行作答,第一小题,在通读选文之后则可对情节作出相应的梳理,第二小题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三小题也是对选文内容情节的整理概括,四五题则是对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者意图的解读,需要扣住选文的中心和主题。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梳理文章的思路,首先要通读选文,并且读懂文章,大致了解故事情节故事线索,抓住主要人物的活动,进行整理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在本题中,给相应的情节排序,以文章为依据,可根据其已示的情节点,阅读文章,大致了解“情节段”,根据情发展的顺序,找到情节联系点(人物的活动、情感的变化、时空的变化)结合题目中所给出的4个选项,很容易可以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辨析能力,首先第一步要理解这组词的本义,第二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了解语句是写什么(描写人物、描写景物、表达情感思想),第三步结合阅读段的内容(叙事、写景),根据句子的语境,从表现描写物的特点(景物特点、人物形象特点),表达情感(文中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来分析,确定选择哪一个词语最合适。(1)中引发引起触发的意思,一般是用于战争,争论等。引起是一种事情,现象,活动等,使另一事情,现象或活动发生的意思。发生是 出现、 产生、兴起的意思,结合语境应为引发暴风雨。(2)冲最能表现女儿的喜悦和激动以及迫切让“我”看到他取得的成绩。 3.试题分析:做此题时通读全文,细读文章,可根据其已示的情节点,大致了解“情节段”,根据情发展的顺序,找到情节联系点(人物的活动、情感的变化、时空的变化),概括情节点填答。弄清文章所写内容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找出“妻子”烦恼孩子的成绩、“我”烦恼妻子的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孩子的委屈、 “女儿”的委屈,不被妈妈理解认可,找出相应情节,并且作出概括和归纳。 4.试题分析:这类题是选择题型,要求判断对文章理解的正确或错误项。首先要抓住各项中心意思,分析表述的要点,在文中逐一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比较。技巧上,是选择“错误”的,就直接判断;是选择“正确”的,可用反选排除法,排除错误得出“正确”的项,或者直接总观各项,明显“正确”的,即可选出。在做此题要注意“不正确”这一要求,然后对照选文内容与4个选项进行比照,很容易可以看出A项说得不够准确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选A。 5.试题分析:了解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和对所写人物的情感,把握 选文的主旨(情感、思想、道理),据此联系社会现象(问题)或自己学习生活谈论认识。所谈问题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有“契合点”做此题时要注意“深刻的用意”这个提示,也就是需要从作者的角度来分析他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和目的,扣住作者在文章所表现出的观点和态度,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怎样更可取。观点要明确,语言要简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选段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2.“我”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应怎样理解“放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

 

查看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________  (2)蒙辞军中多务  ________                                                     (3)但当涉猎___________         (4)及鲁肃寻阳_______

2.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启示?

 

查看答案

用所学诗句填空。

(1)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乡思之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逢入京使》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眼前的实际感受,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也易引起他人共鸣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如春,你心便无冬;读如秋,你心中便挂满果实。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________,从枯黄读出________,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到的________。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________,这样才能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

A. 霞云 翠绿 意境 灵魂

B. 光明 翠绿 意义 生命

C. 霞云 丰润 意义 灵魂

D. 光明 丰润 意境 生命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

A. 爷娘去   蒙以军中多务    B. 军书十二卷  同行十二

C. 昨夜见军    对镜花黄    D. 买骏马    愿为鞍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