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 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 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 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1.B 2.见【解析】 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 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只要答出其中4点即可。) 3.(3分)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文章的主旨。A.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D.“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B正确。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归纳、概括事件的能力,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可回答好此题。第一段讲的是李鸿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第三段写的是李鸿章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第四段写的是李鸿章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 3.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文章的主旨。第七段“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是过渡段,也是本题答案的提示语,所以应结合第八段的内容,提炼相关信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孔子责政

孔子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壹:表猜测语气,相当于“好像”之类。③舅:丈夫的父亲。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为不也/一狼径

B. 而曰:“”/泯众人矣

C. 苛政猛虎也/宋君令人问之丁氏

D. 孔子泰山侧/及鲁肃寻阳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本文是怎样巧妙揭露“苛政”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但当涉猎(    )(2)卿今者才略(    )(3)往事耳(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C.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D.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崇高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它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高山,让你感觉到巍峨;(1)                       ;(2)                       。心中有了这种感受,也许你就会摆脱空虚,远离庸俗,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将“在作怪”删去)

B. 石缝间刚强不屈的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刚强不屈的”与“倔强的”重复,应去掉一个)

C. 由于道路泥泞打滑,使多数救援人员不得不跪在淤泥中用肩膀顶着架子前行。(删除“使”)

D.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将“自我”册去)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1)各公司并没有草率的进行裁员,否则的话他们可能还要花更大的成本去返聘这些人。

(2)这位歌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声入九霄。

(3)我们与父母在许多方面是迥乎不同的,但这并能成为我们排斥父母的借口。

(4)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他都知道,所以大家叫他“百事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