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为什么不同的人口味喜好不同?口...

阅读《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为什么不同的人口味喜好不同?口味的不同是否与人的本质区别——基因有关呢?

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饮食喜好不只与味觉基因有关,与嗅觉基因也有关系。

③拿香菜来说,喜欢香菜的人吃什么都想放点香菜进去,厌恶香菜的人闻着味道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不同人种间,讨厌香菜的人比例存在极大差别,2012年两位加拿大科学家统计发现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最多,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研究发现这是11号染色体rs72921001的位点多态性的缘故。而且,如果OR6A2嗅觉受体基因出现变异,就会明显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闻起来觉得有似碱性肥皂味。

④从源头上说,我们的味觉基因包括“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五个大类。酸、甜、苦、咸、鲜是基本的味觉组成,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一些与味觉能力相关的基因。

⑤苦味味蕾是口腔中最发达的味蕾,苦味基因也是味觉基因中种类最多的,达数十种,这也表明苦味基因是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说明对人体有帮助。比如,有种苦味基因为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尝出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⑥2011年6月,复旦大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的TAS2R16苦味基因最发达,他们还推测出5000—600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被淘汰,而那些无毒或毒性很低的植物被保留下来并进化至今。

⑦再来说甜。哺乳动物往往是通过对舌头味蕾中神经细胞产生的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的,甜味物质与甜味受体结合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大脑感知这种味道。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而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则通过小鼠实验,发现甜味受体的产生受特定基因控制。

⑧辣味基因的发现,源自意大利科学家“重走丝绸之路”的创举。他们开创性地对古丝路上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影响的部落进行了研究,并从他们经久不变的饮食习惯中探究出关于基因对口味的影响。从已知基因中发现8个突变位点,其中就包括一个与感受辣味相关的离子通道蛋白编码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了人们辣口味的偏好。

因此挑食或许只是基因不同。佛罗里达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的一位科学家称,与男性相比,味觉超常的能力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而亚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味觉超常的人又比白种人多。科学家估计,在美国,大约有15%的人是味觉超常人士。

⑩当然,美食不止跟味觉、嗅觉基因有关,它还蕴含着感情与历史。大多数人都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它非常强烈,让人对之念念不忘,据说孩子想家了,多半是想家里的饭菜了。

1.第①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⑴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⑵简要分析第⑨段划线句中“或许”一词的表达效果。

3.鲁迅小说《社戏》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有同学看完本文后,认为《社戏》中的“我”觉得那夜豆最好吃,完全取决于“我”的味觉和嗅觉基因,而你不赞成这一观点,请你根据本文的知识说说你不赞成的理由。

 

1.用设问的方法,提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点明文题,引出下文对饮食喜好与基因有关的具体分析。 2.(1)举例子 ,列数字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人的饮食喜好与嗅觉基因有关 。(2) “或许”表猜测、估计 ,说明挑食可能只是基因不同,并不是完全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科学的特点。 3.因为美食不止跟味觉、嗅觉基因有关,它还蕴含着感情与历史以及小时候形成的故乡 味觉记忆,所以“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主要是这豆里面蕴含着“我”深深的感情。 【解析】 1.试卷分析: 这是一道说明文题目,说明文一般开头要直截了当提出问题,比如此题, 第①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首先用设问的方法,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其次是点明文题,引出下文对饮食喜好与基因有关的具体分析。 试卷分析: 2.试卷分析:考说明方法一般是考最常见的,所以这种题比较容易答。拿分比较容易只是作用要答到位。答案是:举例子 ,列数字 ;作用: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人的饮食喜好与嗅觉基因有关 。 3.试卷分析:根据本文的知识说说你不赞成的理由。要细读原文,找出可以作为根据的区域,然后概括做答。答案是“因为美食不止跟味觉、嗅觉基因有关,它还蕴含着感情与历史以及小时候形成的故乡 味觉记忆,所以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主要是这豆里面蕴含着我深深的感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谧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惟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1.(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以为痴 (         )        ②谧乃感激(        )

③勤力不  (         )        自稼穑(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惟著述为务

A. 跪而拾之    B. 千里称也

C. 必得躬历山川    D.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2.请用斜线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共两处)。

昔 孟 母 三 徙 以 成 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何尔鲁钝之甚也!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任氏为何认为皇甫谧不孝?(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①,完成后面小题。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盛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注释】①白居易曾先后担任杭州、苏州刺史,江南在他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因病回洛阳,十余年后,写下了《忆江南》。②早晚:何时

(1)下列诗句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景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请简要分析“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中蕴含的动静结合之妙。

(3)试分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诗在这两首组诗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

(1)通过《鸟》专题的学习,王彤同学发现古代诗人常赋予鸟某种情感,如:

雁:思乡、孤独。       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请你也写出一种鸟,赋予某种情感,并写出相关的诗句。

(2)班级准备以“爱鸟”为主题出一期板报,同学们收集了许多与鸟相关的材料,请你为板报设计两个栏目。

(3)最近,学校门前新开了一家小餐馆,打出的招牌菜是“油炸麻雀”“卤味野鸡”,你爸爸接你放学时,也想带你去尝尝鲜,作为爱鸟人士的你准备如何劝说他。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概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晁盖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的故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歌颂了受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

B.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后被梁中书设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最后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梁山的。

C.“眼如丹凤,眉似卧蚕, 唇方口正, 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这段话描写的人物是宋江。

D.《水浒传》中的好汉个个都有一段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快活林”的是鲁智深,绰号花和尚;“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的是武松,绰号行者。两人的共性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

(2)“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小说作者一般认为是      (朝代)的      (作者),请你借助阅读经历, 简要说出“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情节中的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③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       

④临风一唳思何事?_____________。

⑤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从反面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________, 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