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已都是        ,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说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A   ;同样,要想让灵魂洁净,唯一的方法就是B   去占领它。

1.第一自然段的横线处省略了两个成语,请依据文意和下面的注释,把相应的成语概括出来,写在注释后的括号内。

①比喻人的学问渊博,具有安邦治国的才能。               

②指学识渊博的人。                        (              )

2.从下面的选项中,为末段横线处各选一个确切的答案,并将文字工整地写在下面

选择:  斩草除根     种上庄稼      用行动     用美德

A处选:                                B处选:                       

3.根据文段内容回答问题

①“原来相聚的地方”为何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②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未来赴约?

4.思考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回答问题

①弟子们的回答及方法为什么都不对?

②你认为根据文意怎样回答才正确?

 

1.(2分) ① 满腹经纶 ② 饱学之士 2.(2分)A处:种上庄稼 B处:用美德 3.(4分)①哲学家为了教导弟子们,用一年的时间,把这片荒地开垦成农田并种上庄稼。 ②哲学家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弟子们做了回答,所以他不必亲赴此地做口头回答了。 4.(4分)①弟子们的回答及方法都只抓住了表面现象,都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②示例: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荒地变成良田,并种上庄稼。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选择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 就 枕 将 寐 犬 又 如 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将其喉(    )  (2)不诬哉(    ) (3)此人何取而自患耶(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再 就 枕 将 寐 犬 又 如 前

3.你认为文章中的狼有何特点?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其一坐于前(      (2)屠起(   

(3)狼亦矣(   )       (4)屠自后断其(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查看答案

名著:

鲁迅,原名          ,字                      人(原籍),《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l926年所作的一本           (体裁)集,共10篇。书本里《五猖会》这章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           ,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           ,含蓄地批判了            的不合理。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2),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观沧海》中作者借助大海形象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伟大抱负的两句是:                                                              。(《观沧海》曹操)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论语》十二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