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我们也许都会心存感激。感谢师长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

作文。

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我们也许都会心存感激。感谢师长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挫折带来的磨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诚与美丽,体验成长中的活力与快乐,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怀来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请以“感谢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把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感谢有你 感谢有你,感谢你在我的童年里撒下欢声和笑语,每时每刻都在为我着想。感谢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 记得小的时候我的身体很不好,感冒就像家常便饭,出入诊所更是平常。妈妈总是陪着我一起去打吊针,每一次妈妈总是把我送到诊所后,再回家做饭然后再把饭给我送到那,每一次总是一口一口的喂我吃,看着妈妈一口一口地吹着勺子里的饭的样子,看,这妈妈头上的汗像断了线的珠子似得不停的往下掉的时候,我得眼泪像泉涌一样夺眶而出。妈妈看到后神情紧张地问我是不是哪里痛,我摇着头扑向妈妈的怀抱,而妈妈嘴里说着傻孩子手却紧紧地抱着我,当时感觉好像时间就静止在那一刻,属于我和妈妈的一刻,美妙的一刻。 还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早上我觉得浑身发热。自己不在意。在我准备上学的时候,妈妈看到我那红彤彤的脸时,用手摸了摸我那滚烫的额头。冲着我慌忙地说,“走,我带你去看病。”我连忙拉着妈妈说;“妈妈,现在太早了,诊所还没开门呢,况且我还要上学呢。”还没等妈妈回应,我就冲下楼去了,等到妈妈跑到大门口的时候,我已经坐车上学去了。到了学校感觉好难受。头又热又重脸上火辣辣的,浑身没力气,感觉好像快瘫到那了。在我迷迷糊糊的时候,我看到远处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急忙得从校门口跑来,一眨眼的功夫,那个人出现在我得眼前。妈妈,是妈妈。妈妈一边向老师解释,一边用急切的眼光看着我。一会妈妈走了过来,手里拿着药和一杯热腾腾的白开水。和小时候一样看着妈妈给我倒水的样子,看着妈妈头上的汗像断了线的珠子似得不停的往下掉,我同样的含着泪水扑向了妈妈的怀抱。那时候我多么想对妈妈说一句:“妈妈,谢谢你,我爱你”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我就像是一条干涸的小溪,是你不停的给我灌溉,把水一滴一滴积累起来,而汇成了一条真正的小溪。 你就像天上的月亮,而我则是一颗不起眼的星星,在你的照耀下,我要经过磨炼和努力,才能成为无数颗星星中最闪亮的一颗。 你的爱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而我就是小河里的一条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小鱼。 无数感激的言语,在你面前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太多太多的感谢, 说也说不完,你永远都是我的导引者,永远在我的身边是关心、爱护我。 天下有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一直对子女都是默默贡献,让作为子女的我们齐声说:“感谢你们一直的照顾,你们永远都是我们的根源与支柱!” 爱我们的父母吧!因为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感谢我们的父母吧!因为我们想要一片树叶,父母却给了我们整个蓝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命题作文,“感谢”的题眼,作文中要体现感谢之情。“你”是写作对象,可以是人(现实生活中的人,虚拟世界中的人),也可以是事,物,景,将其拟人化。感谢一个曾关心帮助你的人,比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写是好写的,但写不出新意。可以换一个思路,比如写“感谢挫折”,写自己的经历的一次挫折,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对自己成长的有益影响。也可以填一个具体的事物名词,如“书籍”,写自己的读书生活对自己的影响。总之,要打开思路,跳出原有的模式,创造新思路,写出好文章。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围绕着“骆驼”这一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3.关于驼铃的作用,爸爸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爸爸为什么觉得“我”的想法更美些?

4.童年已经过去,但文章结尾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有人这样评价林海音的文章:“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本文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要给父母以安全感,必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母呢?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谏议教子,完成后面小题

《谏议教子》

太尉陈尧咨为翰林学士日,有恶马,不可驭①,蹄啮伤人多矣。一旦②,父谏议③入马厩,不见是马,因诘圉人④,乃曰“内翰⑤卖之商人矣。”谏议遽谓翰林曰“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蓄此?是移祸于人也。”亟命取马,而偿其直⑥,戒仆终老养焉。其长厚远类古人。

选自《能改斋漫录》

【注释】①驭驾驭。②一旦一天。③谏议规劝皇帝、提出建议的官员。陈尧咨的父亲当时是谏议大夫,故称“父谏议”。④圉yǔ养马的人。⑤内翰因翰林学士随侍皇帝左右,一般不外出,故称内翰。⑥直:通价值这里指钱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蓄此?

2亟命取马,而偿其直,戒仆终老养焉。

2.谏议大夫的“长厚”表现在哪两个方面?选文中谏议大夫的话的意思可用《论语》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陋室铭》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1.下列加横线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右者椎髻仰面      B.之不以其道

C不用,则以纸    D.无丝竹之

2.本文题为“陋室铭”,文中又强调“斯是陋室”,而结尾处作者却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查看答案

阅读《渔家傲》-词,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2.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