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

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围绕着“骆驼”这一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3.关于驼铃的作用,爸爸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爸爸为什么觉得“我”的想法更美些?

4.童年已经过去,但文章结尾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有人这样评价林海音的文章:“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本文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1.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看骆驼运煤、吃草);和爸爸讨论驼铃的作用;冬去春来时,想帮骆驼剪毛;询问妈妈骆驼夏天的去向。 2.人生应该从容淡定,不慌不忙,任劳任怨,坚持不懈,沉着一点,收获总会有的。 3.爸爸认为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认为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孩子用充满童趣的眼光看待生活,那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而父亲则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生活,那是现实的;所以爸爸认为“我”的想法更美些。 4.“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是说作者回忆往事时,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情趣的童年时代。他怀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更怀念度过她童年生活的故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实际的童年虽已过去,但心灵的童年应该永存下来的美好愿望。 5.文章以清丽而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幅童年生活场景,充满感情。例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句话写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出了作者心灵深处对逝去的童年时光的无限怀念与感伤。 【解析】 1.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根据“骆驼”这一线索,情节的发展(开端、过程、结局),抓住人物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根据要求概括要点,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中句子的含义。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文本内容,根据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本题中画线的句子告诉我们人生应该从容淡定,不慌不忙,任劳任怨,坚持不懈,沉着一点,收获总会有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提取和概括。阅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根据题目,从“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 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可作答。第二问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个问题的内容,分析作答。“我”认为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中句子的理解及其表达的情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本文是作者回忆童年的事件。“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是说作者回忆往事时,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情趣的童年时代。他怀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更怀念度过她童年生活的故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实际的童年虽已过去,但心灵的童年应该永存下来的美好愿望。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作者的语言特色,从“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以清丽而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幅童年生活场景,充满感情。例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句话写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出了作者心灵深处对逝去的童年时光的无限怀念与感伤。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要给父母以安全感,必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母呢?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谏议教子,完成后面小题

《谏议教子》

太尉陈尧咨为翰林学士日,有恶马,不可驭①,蹄啮伤人多矣。一旦②,父谏议③入马厩,不见是马,因诘圉人④,乃曰“内翰⑤卖之商人矣。”谏议遽谓翰林曰“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蓄此?是移祸于人也。”亟命取马,而偿其直⑥,戒仆终老养焉。其长厚远类古人。

选自《能改斋漫录》

【注释】①驭驾驭。②一旦一天。③谏议规劝皇帝、提出建议的官员。陈尧咨的父亲当时是谏议大夫,故称“父谏议”。④圉yǔ养马的人。⑤内翰因翰林学士随侍皇帝左右,一般不外出,故称内翰。⑥直:通价值这里指钱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蓄此?

2亟命取马,而偿其直,戒仆终老养焉。

2.谏议大夫的“长厚”表现在哪两个方面?选文中谏议大夫的话的意思可用《论语》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陋室铭》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1.下列加横线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右者椎髻仰面      B.之不以其道

C不用,则以纸    D.无丝竹之

2.本文题为“陋室铭”,文中又强调“斯是陋室”,而结尾处作者却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查看答案

阅读《渔家傲》-词,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2.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下段文字的涵义,与哪一项最为接近?(    

“人类的聪明,就在于他们创造了语言,并且玩着各种语言的花样。这些语言的花样逐渐脱离了真实的事物,也脱离了诚恳的心意,而编织成一片如烟似露的假象。人类的愚蠢,也就在于逐渐不去解开这层假象,而宁可先入为主地就认定它是真的。因此,不思不想,就随着这层假象的翻覆,而哭哭笑笑起来。”

A.侃侃而谈的人播种,缄默不语的人收获。

B.心灵关注的一切,只能由双唇说出的言语讨论。

C.入耳为真,不探究事实,则易为表面所惑。

D.一般人用语言交流思想,聪明人则用它掩饰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