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戴手铐的父亲 包利民 ①警车声呼啸而来,冲击着房间里儿子就要崩溃的心。而父亲却镇...

戴手铐的父亲

包利民

①警车声呼啸而来,冲击着房间里儿子就要崩溃的心。而父亲却镇定如常,将刚才说过的话又在儿子耳边重复了一遍。见儿子仍是一副惶恐的神情,父亲勃然大怒:“别这么没出息!我说的话记住没?”

②“记住了!”儿子垂头答道。

③“记住了就打起精神来,妈的,不就是五年吗?离了我你还活不下去了?”父亲很是恨铁不成钢地说。

④这时门被推开了,全副武装的警察冲进屋,不由分说地给父亲戴上了手铐。儿子跟上去,说:“爸,我送你!”门外,是一大群探头探脑看热闹的人。

⑤出了院门,围观的人群闪出一条通道。儿子对警察低声请求:“让我把我爸送到地方吧!”警察想了想,同意了。儿子看着父亲的脸,说:“爸,你放心,我也不回来了,我要出去打工挣钱,到时我和你一起回来!”父亲重重地点点头,他们都上了警车,刺耳的警笛声响起,警车绝尘而去,留下一大群交头接耳的人。

⑥儿子果然没有再回来。一个拦路抢劫的案子,以及那个只有父子俩的家,在父亲被警察抓去、儿子外出打工之后,人们议论得时间长了,也渐渐地嚼没了味道,然后被淡忘。只有在路过那座房子时,才会偶尔想起曾经有过那么个父子俩。

⑦五年之后。这对快被人们从记忆中抹去的父子俩回来了!

⑧两人一路无语,沉默在他们周围困囿,他们心中都想着那个叫家的地方。无言之中,他们的目光也偶尔对视交流,儿子的眼中再没有了当年的凄惶与无助,代之的是一种刚毅和自信;而父亲的眼中,也是澄亮无比,与风霜纵横的脸相比,就如苍茫大地上明亮的湖泊。

⑨终于回到了家。人们终于想起了他们,还有他们的故事。人们远远地聚在外面,一个打工者,一个囚犯,如今都回来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又该多起来了。所以,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一种掩饰不住的兴奋。

⑩而房中,父子二人仍是对坐无言。家里的一切,还定格在五年前离开的那一刻。良久,父亲才缓缓地说:“儿子,这五年,你受苦了!你还怨恨我吗?”儿子猛然抬起脸,说:“爸,我不怨恨你,我该感谢你,要不我现在仍是过着黑暗的日子。其实这五年我过得很好呢!学到了很多东西,相信以后咱们家的好日子就会来了。爸,倒是你这五年,真的是吃了不少苦呢!”父亲的眼睛有些湿润,他用力甩甩头,说:“只要你好了,什么都值得,你说得对,咱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⑾外面的人还没散去,仍在热情高涨地议论着,他们都在想,一个当过抢劫犯蹲过监的父亲,带着一个落魄打工的儿子,回来后他们能做些什么呢?

⑿房中的一老一小却在相视而笑,都笑得泪光莹莹。笑够了,也流够了泪,儿子站起身,对父亲深深鞠了一躬,哽咽着说:“爸,你为我做的一切……”

⒀是的,父亲为了儿子所做的一切,在天下间,也只有父亲能为儿子做到。其实,外出打工五年的是父亲,服刑五年的,是儿子。可是为了儿子,为了儿子以后的名声,父亲却牺牲了自己一生的清白。当他知道儿子所犯的事后,说服了儿子,并亲自去找警察,不惜给警察下跪,不求别的,只想让他们配合自己演出一场假象。面对这个一心为儿子的父亲,看着他已经花白的头发,警察们含泪答应了。于是便有了五年前,父亲戴着手铐被儿子送走的一幕。

⒁父亲扶起儿子,两人站在窗前,夏日的阳光暖暖地照进来,空了五年的房子,忽然就充满了家的感觉。他们都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眼中闪着灿烂的色彩。

⒂是的,他们的好日子正在开始。

1.有人认为删去第⒀段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你的意见及理由呢?

2.巧设悬念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儿子仍是一副惶恐的神情,父亲勃然大怒:“别这么没出息!我说的话记住没?”

(1)对这个一心为儿子的父亲,看着他已经花白的头发,警察们含泪答应了。

4.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好处?你赞同这位父亲的做法吗?请简述理由。

 

1.不能删去。因为这段话补充交代了父亲为了儿子的名誉不惜牺牲自己一生的清白,突出了父亲无私地关爱儿子的主题。如果删去,不仅中心不突出了,文意也显得不清晰了。 2.文章开头被警察抓走的是父亲,但父子二人的神情、语言等让人诧异。作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往下阅读;为后文真相大白蓄势,也使文章更加曲折动人。 3. ⑴描写父亲因为儿子“没出息”而发怒的神情,表现了父亲担心儿子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自己的意图无法实现的心理。 ⑵描写警察被父亲无私而伟大的爱子之情所感动的情形,侧面表现了父亲为了儿子不惜牺牲一生清白的行为感人至深。 4.本文的标题能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文中所描写的父亲与众不同,预示着本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我赞同父亲的做法。因为与儿子一生的幸福相比,牺牲自身的清白名声利大于弊。事实证明,父亲这种无私之举确有成效,终于让儿子良心发现,浪子回头。 【解析】 试题分析: 1.突出了父亲无私地关爱儿子的主题。如果删去,不仅中心不突出了,文意也显得不清晰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文章开头被警察抓走的是父亲,但父子二人的神情、语言等让人诧异。作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往下阅读;为后文真相大白蓄势,也使文章更加曲折动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赏析句子,从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句子。首先要点明语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从表现人物身份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两方面来分析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使用评价语“形象生动”。此题先指出描写手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对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解答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吃阿胶能够补血吗

方舟子

①阿胶是用驴皮熬制的,被认为是“中药三宝”之首。

②“补血”是什么意思呢?一种说法是用于治疗出血症,意思是如果受伤出血,吃阿胶就能帮助身体把血补回去。其实如果出血量不多,少掉的那点血对身体并无不良影响,身体自然会自己造血补充;如果出血量太多,那就要输血救命了。不管怎样,出血后都不需要吃特殊的药品、食品来“补血”,也没有什么药品、食品能够加速身体补充损失的血液的代谢过程。所以吃阿胶是无助于治疗出血症的。另一种说法是用于治疗贫血。导致贫血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阿胶的宣传品声称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良好,我们如果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就知道这是无稽之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需要跟铁结合才能起到携带氧气的作用,如果体内缺铁,血红蛋白功能失灵,就会导致贫血。所以预防缺铁性贫血要吃富含铁的食物,而治疗缺铁性贫血则要吃铁制剂。但是阿胶中几乎不含铁,不仅治疗不了缺铁性贫血,也预防不了缺铁性贫血。

③阿胶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和其他蛋白质一样,吃它都会在消化道里被消化成各种氨基酸才被人体吸收进体内,并不能直接进入人体发挥作用。所以吃阿胶和吃其他蛋白质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能起到补充氨基酸的营养作用。而且由于胶原蛋白缺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并不是优质蛋白质,吃它还不如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鸡蛋、牛奶、肉类,还要便宜得多。有人会说,除了主要成分,还有次要成分啊,焉知阿胶的次要成分里没有能够“补血”的神奇物质?目前并没有发现动物皮里含有什么神奇物质,如果有的话,含量必定极低,吃它在体内也不会起到作用——一种物质要做体内起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行。如果你真的相信在动物皮里含有含量极低的神奇物质而且还能在体内起作用,那就直接吃动物皮好了,何必吃昂贵的阿胶?

④有人可能会说,阿胶不是简单的动物皮,是经过熬制的,焉知在熬制过程中不会发生某种化学反应,产生原先没有的神奇物质?其实熬制阿胶只是普通的煎煮、浓缩,在这种温度条件下只是让胶原蛋白发生水解反应,变成比较短的多肽和氨基酸,是不可能出现神奇的化学反应产生神奇的物质的。对阿胶成分进行化学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它基本上就是由胶原蛋白及其部分水解产物组成,并没有任何特殊物质。

⑤所有哺乳动物的皮成分都相似,驴皮具有的成分,马皮、猪皮、牛皮、狗皮都有。尤其是马,与驴的亲缘关系很近,马皮与驴皮的成分更为接近,说吃驴皮做的阿胶能补血,吃马皮做的假阿胶危害很大,是荒唐的。市场上的假阿胶有的是用最常见的猪皮、牛皮冒充的,吃猪皮、牛皮本来无害,但不法厂家如果采用皮革下脚料作为原料来熬制,由于在皮革处理过程中会用到含重金属的物质,其中的重金属残留就很可能有害健康了。

⑥总之,如果吃到真阿胶,对身体并没有特殊的滋补、治疗作用,只是在昂贵地补充劣质蛋白;而如果吃到用皮革下脚料熬制的假阿胶,反而对身体会有危害,那么又何必冒险吃阿胶?

(改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1.对作者不赞成吃阿胶的原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阿胶不能够加速身体补充损失的血液的代谢过程,因而无助于治疗出血症。

B阿胶价格昂贵,制作时难免会用到含重金属的物质,且营养价值并不高。

C由于几乎不含铁,即使是真正的阿胶既治疗不了缺铁性贫血,也预防不了缺铁性贫血。

D如果吃到用皮革下脚料熬制的假阿胶,反而会危害身体健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受伤后出血量是多还是少,吃阿胶都无济于事。

B阿胶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胶原蛋白及其部分水解产物。

C动物的皮里不可能含有能够“补血”的神奇物质,只含有劣质蛋白。

D假阿胶中危害健康的不是猪、牛等的皮,而很可能是不法商家熬制过程中的重金属残留。

3.妈妈不喜欢喝牛奶,也不爱吃鸡蛋,却总喜欢买阿胶吃。请结合本文内容,劝她改变这个生活习惯。

 

查看答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仲永(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根本原因是其父不使学,直接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B本文详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出众,而略写少年和青年时期才能衰减的情形,目的在于今昔对比揭示“不使学”的严重后果,为下文的议论作充分的准备。

C.作者认为天才不学习尚且会退步成为普通人,那么天资一般的常人更应积极学习。

D.文中“邑人奇之”“宾客其父”“以钱币乞之”,是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出仲永天资出众。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名字已显而位 /闻有鼠作作索索

B近久承公名/亲贤臣小人

C于公前/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D欲以/秦王色挠,长跪而

5.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6.选文中哪些地方可见褚季野的“雅量”?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读诗词,读出自我:读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读到了杰出人物的层出不穷;                                                                       ;读济慈的“大地的诗词从来不会死亡”,我读到了生命长河的源源不断。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学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将“讨论”与“听取”互换位置)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删去使

C昨天上午,我等了他整整一个小时左右。(把整整改为足足

D有没有正确的环保观,是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在“实现低碳生活”前加“能不能”)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B.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C.王小波是当代颇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D.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