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是(2分)( ) A、登峰造极 如愿以偿 若即若离 梦魂...

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是(2分)(      

A、登峰造极  如愿以偿  若即若离  梦魂萦绕

B、不计其数  生意盎然  瘦骨嶙峋  郁郁葱葱

C、心驰神往  分道扬标  仙山琼阁  不甘寂寞

D、销声匿迹  浮想联翩  萧萧瑟瑟  新陈代谢

 

C 【解析】 试题分析:C中应是“分道扬镳”。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车/  /地  越/     

B.障/  抖/打  起/挖

C.事/征  /  /     

D.修/鹿  /依  /

 

查看答案

请把“我从来没有这么____________”补充完整再作文,如补充成“后悔”、”“幸福”和“自豪”等。

(2)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沮丧,认定这是上帝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按摩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也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这件事至少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些道理: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

作文要求: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2)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杜甫的《望岳》,回答后面的题。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后面的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香远     )(2)亭亭净     

2.翻译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甲】文用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共14分)

脚步声(节选)

陆文夫

(1)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2)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

3“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4)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5)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摘自《北京文学》)

注释: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   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1. “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                                                                  2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节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0字以内)(2分)

3.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3分)

“怕” 的对象不同:                                                

②“怕” 的程度不同:                                                

③“怕” 的感悟不同:                                                

4.文中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侧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来写有何用意?(3分)

写法是                ;用意是:                                       

5.文末画波浪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4分)

“你”指的是                                                      

“走”路,指的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