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留守儿童近半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

留守儿童近半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生出走出心灵阴影,健康快乐成长。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12分)

1.下面是同学们为此次活动所拟写的三个主题词,作为活动的主持人,你将选用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①让世界充满爱    ②明天更美好    ③手拉手心连心

2.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某高校研究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的一个情况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出两则信息。(4分)

安徽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

   抑郁频度

   经 常

   有 时

   很少

   没有

   百分比

    5.9%

    52.9%

    35.5%

    5.9%

   解决方式

   对父母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不说

   百分比

    2 3.6%

    35.5%

    5.9%

    35.5%

3.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示例:给留守生集体过生日

4.留守生小明同学以前经常封闭自己,学习不专心,让在外打工的父母非常担心。经过同学们的帮助,他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小明打算通过亲情电话向父母报   告自己的情况,请你以小明的口吻写出所要说的话。(50字左右)(3分)

 

1.第③个更贴切,因为它扣紧主题,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此次活动的内容。 2.A.很多的留守儿童有抑郁情绪;B.解决抑郁情绪的主要方式是对同学说或者不说。 3.示例:举办“我与留守生心连心”演讲比赛;开设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评选自立自强优秀留守儿童。 4.示例:妈妈!我班最近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同学们非常关心我,我现在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请你们不要担心。 (符合要求,语言得体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中“走近留守儿童”、“结对子“和”走出心灵阴影”等信息是本题审题的关键。比较三个备选项发现:③手拉手心连心,更贴近此处活动的主题——“走近留守儿童”,另外,“结对子”与“手拉手心连心”的意思更紧些,①、②两个备选项表达的范围较广,也显得较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选定活动主题词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卢俊义道:“可以回避否?”吴用再把铁算子搭了一回,便回员外道:“则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虽有些惊恐,却不伤大体”卢俊义道:“若是免的此难,当以厚报”吴用道:“命中有四句卦歌,小生说与员外,写于壁上,日后应验,方知小生灵处”卢俊义叫取笔砚来,便去白粉壁上写吴用口歌四句:

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

1.文中“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必须经过什么地方?吴用让卢俊义去那里避难的用意是什么?(2分)

2.吴用的四句口歌暗藏什么玄机?(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

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俊、巴金的 ①   、茅盾的  ②  、冰心的  ③   ,也喜欢语堂的幽默隽(  )永,徐志摩的浓艳绮(  )丽、汪曾祺的tián    淡纯净、秦牧的博识ruì    智……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   )永  (    )丽

tián    淡    ruì    

2.文中“      ”一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1分)

3.选择词语填在横线上,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巴金、茅盾、冰心的散文风格。(3分)

A.自然真挚     B.婉约清秀    C.淳厚质朴

            ②             ③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阐明了这些文学大家的创作风格。(1分)

 

查看答案

默写诗文中的名句。(10分)

1.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                     。(司马迁《世纪·陈涉世家》)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③过尽千帆皆不是,                  。 (温庭筠《望江南》)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⑤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下片的前四句。(4分)

 

查看答案

塞翁失马(1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骑,堕而折其髀。人皆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3分)

而入胡:        

② 其子骑:       

③人皆之: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丁壮者引弦而战。

3.为什么塞翁“马无故亡而入胡”而不忧,“其马将胡马而归”而不喜,“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而不愁?(4分)

4.在“胡人大入塞”时,其他“丁壮者”奋起反抗而死亡,可他们“父子相保”,你认为他们这是一种福吗?(4分)

 

查看答案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15分)

①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但是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②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不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的“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对水的不感温为34℃,这就是说在24℃的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在空气中,24℃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当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25℃、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③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1.本文通过指出“人们一贯以气温的高低来作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一说法的片面性,那么人体的冷热感还与什么因素有关系?(2分)

2.写出在24℃空气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的原因。(2分)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5分)

4.写出本文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一句话。(2分)

5.“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中“一般”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