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卢俊义道:“可以回避否?”吴用再把铁算子搭了一回...

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卢俊义道:“可以回避否?”吴用再把铁算子搭了一回,便回员外道:“则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虽有些惊恐,却不伤大体”卢俊义道:“若是免的此难,当以厚报”吴用道:“命中有四句卦歌,小生说与员外,写于壁上,日后应验,方知小生灵处”卢俊义叫取笔砚来,便去白粉壁上写吴用口歌四句:

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

1.文中“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必须经过什么地方?吴用让卢俊义去那里避难的用意是什么?(2分)

2.吴用的四句口歌暗藏什么玄机?(2分)

 

1.必须经过梁山泊 用意是等卢俊义路过梁山泊时,擒他上山入伙(意思对即可)  2.暗藏“卢俊义反”的玄机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中这段文字出自《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卢俊义张顺夜闹金沙渡》。吴用和李逵同往北京说卢俊义上山。吴用给卢俊义算卦,百日之内,尸首异处。说去东南千里之外可避此难,并留四句歌给卢俊义。卢俊义家留燕青,身带李固要去山东太安州避难烧香观景,中途经过梁山泊,被众好汉轮番相斗,逃至李俊船上,被三阮、张顺等翻船落水。卢俊义被张顺擒拿。吴用设计要卢俊义“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是因为必须经过梁山泊,然后趁机擒他上山入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

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俊、巴金的 ①   、茅盾的  ②  、冰心的  ③   ,也喜欢语堂的幽默隽(  )永,徐志摩的浓艳绮(  )丽、汪曾祺的tián    淡纯净、秦牧的博识ruì    智……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   )永  (    )丽

tián    淡    ruì    

2.文中“      ”一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1分)

3.选择词语填在横线上,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巴金、茅盾、冰心的散文风格。(3分)

A.自然真挚     B.婉约清秀    C.淳厚质朴

            ②             ③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阐明了这些文学大家的创作风格。(1分)

 

查看答案

默写诗文中的名句。(10分)

1.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                     。(司马迁《世纪·陈涉世家》)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③过尽千帆皆不是,                  。 (温庭筠《望江南》)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⑤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下片的前四句。(4分)

 

查看答案

塞翁失马(1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骑,堕而折其髀。人皆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3分)

而入胡:        

② 其子骑:       

③人皆之: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丁壮者引弦而战。

3.为什么塞翁“马无故亡而入胡”而不忧,“其马将胡马而归”而不喜,“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而不愁?(4分)

4.在“胡人大入塞”时,其他“丁壮者”奋起反抗而死亡,可他们“父子相保”,你认为他们这是一种福吗?(4分)

 

查看答案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15分)

①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但是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②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不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的“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对水的不感温为34℃,这就是说在24℃的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在空气中,24℃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当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25℃、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③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1.本文通过指出“人们一贯以气温的高低来作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一说法的片面性,那么人体的冷热感还与什么因素有关系?(2分)

2.写出在24℃空气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的原因。(2分)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5分)

4.写出本文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一句话。(2分)

5.“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中“一般”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有温度的词汇(15分)

①想起她很突然。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在闹哄哄的餐厅里慢悠悠地吃饭对我来说已是最大的享受。那天我正独自吃着午饭,她仿佛就隔着一桌又一桌的人,隔着20年的时间走了过来。

②她是我的同学李伟的母亲,我们只有过一面之缘。那次开家长会,来了五六十位家长,我和几个女生负责接待。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只是把家长迎进来,让座倒水,稍有空闲,我们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地传递新闻。我记得其中一条是:“李伟的妈妈是北京人,说话和咱们不一样,特别好听。”

③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人,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

④我们那时还不知道有个词汇叫“鹤立鸡群”,我们用幼稚的眼光和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一致的结论——李伟的妈妈最有风度。

⑤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脸颊红红的,她迫不及待地说:“我倒水时你们猜李伟的妈妈说什么?”不等我们猜,她就告诉我们,“李伟的妈妈说‘谢谢’。”

⑥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20年前,在这个边远的小县城,我们当中有谁用过、听见过“谢谢”?没有。有谁仅仅为倒水这么丁点儿小事说过“谢谢”?当然更没有。“谢谢”,是一个多么新鲜,多么温暖的词汇啊﹗

⑦醒过神儿来,女生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壶。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是呀,我听见了,;李伟的妈妈说:‘谢谢’。”这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生,因为激动面色红润起来,害羞的样子。

⑧轮到我了,我竟有点儿心跳,李伟的妈妈面前的水杯已满,她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用了。”但我还是坚持着倒了一点儿,我清晰地听见她说:“谢谢。”我脸红着摇头匆匆走开了,那时我还不会说“不客气”。

⑨家长会后,瘦瘦高高的李伟成了女生羡慕的对象,大家都在想,她的家庭应该怎样幸福啊。

⑩20年过去了,曾经窃窃私语的女孩子都已过了30岁,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像我这样,在异地他乡突然想起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同学的母亲,但我知道从那时开始,他们和我一样,学着使用那个词汇。词汇是有温度的。

1.请根据本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下列序号中用“‖”给文章分层。(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运用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3.我们一群女生与李伟妈妈直接交往的方式是                   。(1分)第④段中提到了“风度”一词,前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这个词?(2分)

4.李伟的妈妈的一个词“谢谢”,为什么让几女生脸红?李伟妈妈的“谢谢”一词,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3分)

5.你还能写出哪些有温度的词汇呢?请举出三个例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