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买单》,完成文后题目。(14分) 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

阅读《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买单》,完成文后题目。(14分)

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买单

①2004年12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了各国15万多人的死亡。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救援工作的展开,这次灾难的死伤人数还会上升,财物受损还会扩大。这场灾难再次验证了一句名言: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

  ②从表面上看,这次的地震和海啸好像是与人类无关,但仔细考察和分析,席卷东南亚、南亚沿海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巨大灾难背后不乏人祸的因素,而且这是大自然在借这种威力向人类发出又一次强烈的警告。

  ③人类对这次巨大灾难所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海水污染、珊瑚礁损害等都造成了沿海生态的脆弱,沿岸居民抗灾防灾能力的减弱。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自然的威力在脆弱的生态和人类面前比以往要强大得多,其肆虐、逞凶和毁灭人类的程度也要比过去巨大得多。

  ④人类生活、工业生产所使用的石油及其他燃料和能源排放到大气和自然中的结果是使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结果是使海平面升高。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计划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到2100年,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

  ⑤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必然使沿海国家更容易遭受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的破坏,从沿岸居民的住宅、交通和基础设施到农田、工厂企业,从本地居民到旅游者,无一不受到危害。更为可怕的是,海平面升高的危害不只是地震、海啸,而是将要淹没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同样,这种家园和栖息地被淹没的危险还直逼有1700万人口的孟加拉国,那里的居民生活在只高出海平面约一米的陆地。即使海水还不至于淹没那里人们的家园,但逐渐升高的海平面也必然污染他们的淡水系统,使他们的生存面临威胁。

  ⑥那么,谁应为这次的自然恐怖主义负责?消耗了全球最多能源的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世界第一,为全球排放总量的1/4,但是,却死活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理由是会束缚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美国经济竞争力。由此可见,人类既是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帮凶,又在不同的经济实力下遭受不等量的损害与生命和健康损失,同时还要不平等地为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后果付出不同的买单费。

  ⑦如果每个人、每个国家都为自己所居住的这块栖息地负起责任,在面对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恐怖主义时,人类才有能力应对它,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人类减少自己的助纣为虐行为,避免“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出现。

1.阅读文章,说说海平面上升会造成哪些危害?(3分)

2.第③段中说“人类对这次巨大灾难所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请简要概括“巨大灾难”和“助纣为虐”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4分)

4.文章第⑤段中的划线词语“约”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3分)

 

1.(1)沿海国家更容易遭受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的破坏;(2)将要淹没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3)逐渐升高的海平面必然污染海平面以上的淡水系统,威胁人们的生存。 2.“巨大灾难”指的是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与海啸造成15万多人伤亡。 “助纣为虐”指的是人类生活、工业生产使全球变暖,导致沿海生态脆弱,沿岸抗灾防灾能力减弱。 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的严重程度。 4.不能删。“约”表示估计,删去后就变成了绝对肯定的语气,和事实不符。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的考查。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海平面上升会使沿海国家更容易遭受破坏、威胁人们的生存。等特征即可。 2.这是对说明文筛选文中信息的考查。阅读科技说明文文本,因其文体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学生应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此处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的严重程度的作用。 4.这是对说明文语言考点的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准确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这样就表明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学生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的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顒、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①之举也。”事垂就而觉②,收顒、攸系狱,顒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霸主。②事垂就而觉: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了。

1.下列句中的划线词与“董卓无道”中的“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任重而远           B.不足为外人

C.大之行也           D.未至,渴而死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攸 年 十 三 疑 之 谓 叔 父 衢 曰 此 吏 有 非 常 之 色 殆 将 有 奸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4.从选文看,荀攸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查看答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3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               

(2)不足外人道也                   

(3)迷,不复得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3.请写出选文中一个能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1分)

 

查看答案

请依据你阅读名著的积累和体验,填写相应的内容。(6分)

1.提示词:《骆驼祥子》        人物经历        主题

①三起三落(任举两例):

②主题:

2.依据《朝花夕拾》, 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概括

鲁迅的父亲

不了解儿童心理、专制

 

 

查看答案

作文。(40分)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们一直在追问、在寻找。其实,幸福原来就是父母给你的一杯清茶,老师给你的赞许的目光;幸福原来就是你给别人的一声喝彩,你对别人的一次宽容;幸福原来就是亲近自然的经历,战胜自我的心路……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