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一)(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选自课文《      》 ,作者     ,又名   ,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2分)

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   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     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2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  ),译文:                                                                             

4.、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分)

                                 

5.、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桃花源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2分)

7.、《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1.《桃花源记》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2.D 3.(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补充必要的成分,得1分;“要”译为“邀请”,得1分。)  (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各得1分,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改第一题。除标准答案外(1)只出现半句,如“设酒杀鸡作食”被译为“去吃饭”,须扣1分。(2)“具”译为“详细、详尽”亦算对。“惋”必须译为“惊讶”,否则扣1分。 4.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5.C 6.秦时;躲避秦时战乱 7.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 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1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1分(突出“追求”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填空:(附加题)(10分)

⑴、在文学史上,有“诗仙”、“诗圣”之称的诗人分别是            , 其中     的诗因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而被称为         

⑵、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其中《大学》、《中庸》、《       》、  《     》合称为“四书”,《诗经》《   》、《   》、《   》、《   》合称为“五经”。

 

查看答案

半个学期过去了,你一定读了很多课外书吧,请举出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并说说其中最令你感动的内容。(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2分)

   水管漏的厉害,院子里已经积满了水,修理工答应马上就来,结果等了大半天才见到他的影子。他懒洋洋的问住户:“现在情况怎么样?”

    一位主妇说:“还好,在等你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游泳!”

(1)这位主妇的言外之意是:                                                 

(2)假如你是这位修理工,你该说:                                            

 

查看答案

想像与幽默:先读几则关于“猫为什么不吃老鼠”的猜想,品味其写法与意蕴,学写二则关于“树上二只鸟,一声枪响后,树上为什么还有二只鸟”的猜想,看谁写得更富有意味。

猫为什么不吃老鼠?猜想一:猫吃了老鼠送的鱼,觉得比老鼠肉味道好。猜想二:猫怕吃的是假冒伪劣老鼠。猜想三:老鼠给猫出示了主人写的“特别关照”的条子。猜想四:老鼠太多,猫担心会遭到报复。

树上为什么还有二只鸟?猜想一:                                   

猜想二:                                                          (4分)

 

查看答案

伤仲永(17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3分)

(1)指物作诗立(       )   (2)或以钱币乞(       )

(3)余闻之也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是(   )(3分)

A.不能称前时之闻

B.余闻之也久

C.于舅家之见

D.邑人奇之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4分)

5.、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简要回答。(不超过50字)(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