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名句默写。(共6分)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名句默写。(共6分)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路遥知马力,___________________ 。真正的朋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深厚的感情,而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山山唯落晖 2.夜阑卧听风吹雨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便引诗情到碧霄 5.烽火连三月 6.日久见人心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作一些思考(任选二题回答)。(4分)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如果就这一问题进行一次采访,请以语文老师为采访对象设计两个问题。

 

查看答案

(四)(12分)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切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2分)

2.、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2分)

3.、第2自然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3分)

4.、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3分)

5.、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2分)

 

查看答案

(三)桃花源记(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适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雌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失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夫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2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阡陌交通(          )               便还家(          )

无论交通(          )               处处之(          )

3.、填空。(2分)

(1)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中的                  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

            ,现在的常用义是                                      

(2)我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的名字是              

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2分)

5.、翻译句子。(1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文中有些

地方已经做了暗示。请找出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找出3处)

(3分)

 

查看答案

(二)春望(9分)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的“草木深”表面是写                                ,实际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3分)

2.、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2分)

4.、诗歌的尾联描写诗人的外貌的作用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一)(14分)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稿,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变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1.、“转弯抹角”形象地写出了水路       的样子,也说明苇塘里的队伍很       ;“射穿”写出老头子的       ;“轻视”说明老头子          很强。(4分)

2.、用横线划出选段中的心理描写;这些语句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                     的心理。(4分)

3.、选段还运用了        描写和语言描写,从老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要为女孩复仇,要                                                。(2分)

4.、小女孩的话对老头子的能力表示怀疑,写怀疑有            和渲染的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而老头子的“狠”话则烘托出自身        的性格。(2分)

5.、为加强口语化,作者使用了许多方言。其中,“现眼”是            的意思,“打牙跌嘴”是                             的意思。(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