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些有关解放战争时期最后战略大决战的历史,马小虎同学收集了以下几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些有关解放战争时期最后战略大决战的历史,马小虎同学收集了以下几部经典电影。请你结合这五部作品,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A:《大决战——辽沈战役》

B:《大决战——淮海战役》

C:《大决战——平津战役》

D:《风雨下钟山》

E:《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1)请你结合下列所给的提示,选择相对应的影片。(填上相应的字母)

①断敌退路,关门打狗:

②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③分割包围,先打两头:

④千里战线,三路作战:

⑤中间突破,规模最大:

(2)假设这些影片的摄制组都是采取了实地拍摄,请你分别说出拍摄每部影片应该去的地点。

(3)请你总结一下,这些军事行动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①A②E③C④D⑤B。 (2)拍摄A影片应该去锦州(或长春、沈阳等地);拍摄B影片应该去徐州;拍摄C影片应该去北京(或天津、张家口等地);拍摄D影片应该去南京;拍摄E影片应该去大别山。 (3)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党中央正确的战略战术等;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军事进攻与政治手段相结合。 【解析】 本题通过电影片名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掌握情况。 (1)据马小虎同学收集的几部经典电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8.9﹣11,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率先发起了辽沈战役。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这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1948.11﹣1949.1,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和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①断敌退路,关门打狗对应A:②千里跃进,战略进攻对应E:③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对应C:④千里战线,三路作战对应对应D:⑤中间突破,规模最大对应B。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假设这些影片的摄制组都是采取了实地拍摄,拍摄A影片应该去锦州(或长春、沈阳等地);拍摄B影片应该去徐州;拍摄C影片应该去北京(或天津、张家口等地);拍摄D影片应该去南京;拍摄E影片应该去大别山。 (3)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军事行动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党中央正确的战略战术等;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军事进攻与政治手段相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漫画名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的《东北画报》上。

材料二: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材料三:西安事变发生后,掌实权的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积极准备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竭力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亲自到西安和张、杨进行谈判。

(1)材料一反映的是发生在哪一年的什么事件?该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的发生对中国有何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说出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部有哪两种不同主张。

(4)中国共产党支持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材料二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度掷黄金。

材料三  百年求新为图强,挽救危亡看康梁。中山更要建共和,天下无人奉君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事件(举出五例)?

(2)材料二中,“卅年求富更求强”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概括说明它的地位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海面未收功一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你从他身上学习到了什么精神?

(4)材料三中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分别做了怎样的探索?对比一下,这些探索之间有何相同点?

(5)通过上述史实的学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是(    

辛亥革命冲击力封建制度

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北洋军阀的分裂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A. 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 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 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

D. 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查看答案

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本39万多人。材料反映抗日战争

A. 发生的背景

B. 胜利的原因

C. 发挥的作用

D. 产生的后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