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节奏,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节奏,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政策风靡整个统治阶层和普通大众之中,以至于这个没有限制的“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空白。中等阶层更是只顾眼前利益,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伦敦大雾”事件造成 4700 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盲目放肆地开发,致使资源的消耗过度和大量浪费。

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同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材料三: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 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 19 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 19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 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

﹣﹣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

材料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 年联合国将每年的 6 月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为治理环境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三,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生态灾难和 1930 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世界历史上的环境治理对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1)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自由放任的政策;盲目追求利益的驱使;环保意识的缺乏。影响:烟雾事件频发,威胁生命;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措施:制定法律,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授予奖章奖励。 (2)因素:政府政策(法令)的扶植,移民的贡献,交通建设的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措施:推行新政,调整农业、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 (3)历史条件: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科技的发展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条件,世界政治多极化有利于各国协商解决环境问题。借鉴:经济发展会带来环境问题,但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先污染后治理,环境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和国际的共同作用。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节奏,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政策风靡整个统治阶层和普通大众之中,以至于这个没有限制的“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空白。中等阶层更是只顾眼前利益,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伦敦大雾’事件造成 4700 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盲目放肆地开发,致使资源的消耗过度和大量浪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有工业革命的进行;自由放任的政策;盲目追求利益的驱使;环保意识的缺乏。英国环境问题的影响有烟雾事件频发,威胁生命,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据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同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英国为治理环境采取的措施是制定法律,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授予奖章奖励。 (2)根据材料三“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 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 19 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1930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 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可知,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法令)的扶植,移民的贡献,交通建设的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生态灾难和1930年大萧条同时出现”,美国政府推行新政,调整农业、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从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环境问题对各国而言是面临的共同问题;从科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也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条件;从政治层面看,世界政治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各国协商解决环境问题;从意识层面看,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不断增强,扩大了保护环境的群众基础。世界历史上的环境治理对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的借鉴,经济发展会带来环境问题,但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先污染后治理,环境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和国际的共同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人物辞职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列举图二人物使美国获得“自由的新生”的史实。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图一人物和图三人物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并概括他们的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零点,中葡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据报道,“1993 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 144 亿美元,2 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 150~300 亿美元之间……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一、图二。

材料二: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场景为什么使人悲愤,请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分析列强之间关系变化的原因。并用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查看答案

如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A.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B.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C. “冷战”局面的形成

D.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查看答案

归纳总结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之一。“印度独立后大力发展科技,成就显著”“1956 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59 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0 年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共同反映了

A.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B. 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兴起

C. 二战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D. 二战后,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