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一、图二。 材料二: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一、图二。

材料二: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场景为什么使人悲愤,请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分析列强之间关系变化的原因。并用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1)理由: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丧权辱国;《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圆明园建筑精美,内藏无数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它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史实: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解析】 (1)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丧权辱国,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圆明园建筑精美,内藏无数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它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所以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场景使人悲愤。 (2)根据材料“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之间关系变化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这一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交换条件。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说明日本的实力尚无法与欧洲列强相对抗,在其实施侵略计划的过程中,还要受西方列强的牵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A.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B.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C. “冷战”局面的形成

D.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查看答案

归纳总结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之一。“印度独立后大力发展科技,成就显著”“1956 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59 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0 年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共同反映了

A.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B. 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兴起

C. 二战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D. 二战后,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查看答案

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罗斯福总统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中国国民政府于 12 月 9 日也跟着对日宣战。12 月 21 日,德、意对美宣战。这表明(  )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 开辟了对法西斯德国作战的第二战场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转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查看答案

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

A. 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勇敢地向教会发起了挑战

B.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C.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了生物“神创说”

D.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突破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查看答案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史实

结论

A

《权利法案》

确立了英国国王的最高地位。

B

《人权宣言》

揭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原则

C

彼得一世改革

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史进程。

D

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