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召赵普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召赵普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无他奇巧与,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

(1)材料一中为加强皇权,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中央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二: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2)材料二所述内容是一个盟约里的主要内容,请问历史上把该盟约称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材料三:辽、北宋、西夏形势

(4)概括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如何? 试举两例说明民族关系。

材料四: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失干戈(战争)。”材料五: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5)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与辽、宋与西夏议和产生了哪些影响?

 

(1)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澶渊之盟》 (3)应实行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意思相近即可) (4)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有战争关系;有和议后的和平相处;有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澶州之战和澶州之盟;岳飞抗金和宋金议和;契丹、党项、女真学习中原汉族文化等。 (5)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信息“……无他奇巧与,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分析可知,为加强皇权,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中央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合议:辽撤兵,送给辽岁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在历史上称澶渊之盟。1044年,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3)依据材料二信息“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分析可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是应实行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 (4)依据材料三信息及图片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三反映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北宋初期,出现了辽(位于北宋的北方和东北)、西夏(位于北宋西北)和北宋(占据中原和南方地区)并立的局面。1125年,金灭辽,出现了金、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位于南方)建立,出现了金、西夏和南宋并存的局面。宋辽之间签订澶州之盟,给辽岁币;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南北对峙。当然除战争外契丹、党项、女真学习中原汉族文化等。 (5)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北宋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北宋的老百姓是不利的。但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积极的一面,和议签订后,北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稳定,对双方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等。宋和西夏签订合约也使双方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稳定,对双方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1)材料一中的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三: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城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4)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唐朝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闻名世界的手工业品。

材料四: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5)这首诗是谁写的?他被人们称为什么?并各举一例唐朝时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写出三位皇帝的名字,并在后面写出相对应的年号。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问题?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他得出这一认识的原因。

材料三: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

(3)材料三说明唐太宗认为实行统治的关键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1)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以    为中心,北抵      、南至      ?  

(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4)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

(5)科举制度在在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写出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写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对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B.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C. 中央与地方力量失去平衡 D. 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

 

查看答案

北宋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主要目的是(  )

A. 保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B. 避免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

C.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 以期分解文臣知州的权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