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历史文物和遗迹,为史学研究提供素材。在如下图所示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

历史文物和遗迹,为史学研究提供素材。在如下图所示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会种植水稻,会制造陶器,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中,①④符合题意;鱼纹彩陶盆和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人的成就,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京人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我们获知北京人会使用火是通过(  )

A. 神话传说    B. 考古发掘    C. 文献记载    D. 推理论断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某些城市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城市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工商业发展迅速。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当时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

——据熊月之、高俊《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整理

材料三: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由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则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指挥中心,重庆也由此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何一民主编《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1)材料一中上海工商业发展迅速有哪些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工商业发展迅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

(3)依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有利条件。

(4)依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重庆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信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李鸿章认为中国要自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3)材料三中“以什么思想来拯救中国”中“思想”的内容指什么?依据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顺序与日本福泽谕吉近代化观点相比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以下是20世纪初刊登在报纸上的两则征婚启事:一则曰:“女子须不缠足者,须识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另一则曰:“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思习,有从夫之美德”。透过这两则征婚启事可以看出(  )

A. 新旧思想并呈,多元发展

B. 择偶标准是三从四德

C. 男女平等的婚烟观念深入人心

D. 女性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查看答案

1905年,山西士人刘大鹏在得知科举制废除的消息后,在日记中写道“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无一可以垂之永久……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这则日记反映了科举制的废除(  )

A.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B. 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C. 引起了士人的焦虑    D. 促进了思想的变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