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题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意义...

(题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意义是主导的……它大大加强了资本主义的地位和力量。

——黄素痷、甄炳禧《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1)材料一中的“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指的是什么?该科技革命为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下图是1993—1999年间美国经济增长及IT产业对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IT产业是指信息技术产业)。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阅读下图“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

(3)据材料三,你能从图中得出什么样的有效信息?结合课本知识指出:与美国、日本相比,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一点明显不同,这一点不同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素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之处?

 

(1)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条件: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2)特点: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IT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快)。不同:走联合发展道路(或成立欧洲共同体,后发展成欧盟)。 (4)根据国情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观点正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2)结合数据分析可得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IT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3)第一问依据图表可概括出信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第二问西欧经济发展与美国、日本明显不同的是西欧通过联合发展经济。 (4)开放性试题,围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国情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几经变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团结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

(独占鳌头)

材料一英国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英国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自豪的英国人曾经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能够发展为世界“领头羊”的原因。

(两虎相争)

材料二丘吉尔参加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某次会议后,谈感受时说:“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丘吉尔参加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巨星陨落)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高唱着“忠于十月革命的理想,忠于社会主义的选择”的口号,却在1990年召开的中央全会上,提出了修改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地位条款的建议,并表示准备实行多党制。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怎样的最严重后果。依据材料三,指出其改革失败的原因。

(群雄并起)

材料四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国际形势黄皮书》

(4)依据材料指出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科技是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述标识所涉及的产业中,与第三次科技革命联系最为紧密的是_______(填序号)。请写出你做出此判断的理由。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材料三当苹果不断刷新销售记录的同时,生产苹果产品的员工却遭受有毒化学品的侵害,许多中毒工人还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中煎熬,劳工权益和尊严受到损害,周边社区和环境受到废水、废气的污染。2010年连续爆发12起跳楼事件的富士康,也是苹果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10位年轻生命的消逝至今仍令人心痛。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

(3)结合材料三,分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4)假如你是中国政府智囊团的一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中国如何利用科技发展经济提出可行性建议。

 

查看答案

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实现“政治制度的改变”和“器物和经济的改变”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岳麓版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2)结合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二所述史实属于哪一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与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增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

(3)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各自做了怎样的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促成大国崛起的共同因素。

 

查看答案

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教育)

材料一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材料一中的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北大的校风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

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现代教育)

材料三我国小学、初中入学率统计图

(3)从材料三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四“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邓小平文选》

(4)依据材料四,结合材料一、二、三,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就是强军梦,国防和军队建设应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材料一中,写下这一豪迈诗句,并取得“海波平”最后胜利的民族英雄是谁?为巩固海防,1684年清朝在图中A处设立的管理机构是什么?B处信息显示,清朝前期疆域的最南端包括了哪里?

材料二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有海无防。1840年,英国第一次从“海上侵略中国”并“得手”的战争是什么?为了捍卫中国的海上主权,在黄海战役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材料三2017年4月9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亚丁湾海域营救1艘遭海盗劫持的图瓦卢籍货船。自2008年中国海军派出首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行动以来,共派出26批舰艇编队执行护航任务,截至4月9日,完成1029批6337艘船舶护航任务,其中外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船舶3274艘,接护被海盗释放船舶8艘,接护遭海盗袭击船舶1艘,营救遭海盗登船袭击船舶2艘,救助外国船舶5艘,接护被海盗释放船员1次,解救被海盗追击船舶32次43艘,其中我国船舶17次23艘,外国船舶15次20艘。

(3)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成立于何时?综合材料二、三,中国海防力量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近年来印巴相继核试验、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等意味着核战争的隐患并没有烟消云散,新一轮军备竞赛方兴未艾。尽管在短时期内无法消除世上一切动荡不安和战争,但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是何时?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

(5)综合以上材料,你对新时期加强国防军队建设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