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材料二: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章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宾夕法尼亚大学奉命为陆军计算弹道数据,并于1943年6月与军方签订合同,开始工作。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制成。从1953年起,IBM公司开始批量生产IBM701机,这标志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工业化生产。后来,不断更新换代的计算机,逐渐成为普通的办公用品,同时也促进了“网上交易”“远程医疗”等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英国的农业变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计算机使用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1)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导致小自耕农破产,有利于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推动农业机械化 (2)经济飞速发展,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从战时军用技术逐渐转为民用(生产、生活)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的信息可知,工业革命使很多人破产,他们破产之后租用了大面积的土地,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从而导致小自耕农破产,有利于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还有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 (2)根据材料二“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章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的信息可知,1870-1913年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积极参与科技发明,大力发展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3)根据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宾夕法尼亚大学奉命为陆军计算弹道数据,并于1943年6月与军方签订合同,开始工作。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制成”和“不断更新换代的计算机,逐渐成为普通的办公用品,同时也促进了“网上交易”“远程医疗”等的产生和发展”的信息可知,计算机使用领域从二战期间的战时军用技术逐渐转为民用,开始应用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分裂格局的局面,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其他国家和文化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东亚的新罗和日本都面临着国家统一后的政治重建,急切需要先进文化作为借鉴。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内容也更加丰富。唐朝实行空前开放的文化政策,朝鲜半岛的新罗和日本陆续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学习中国文化并加以传播。新罗和日本积极地吸纳先进的中原文明来进行内政改革,巩固统治,使其国家的文字、体制、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都与中国大体相同。这表明,以儒学思想为核心、以汉字为重要特征之一的东亚文化圈在唐朝已正式形成。

——李铭娜、武振玉《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衰退与重建》

材料二:当日本海军耀武扬威于印度洋时,陆军却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与之配合,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因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军队从1939年冬开始发起的冬季攻势,给日军以惨重的杀伤,使日军非但未能为“南进”抽调力量,反而被迫向中国战场增派了两个师团。日军攻打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计划被迫放弃,与德军会师印度洋,击溃英、苏,控制世界的狂妄目的就这样破灭了。

——贾永、徐壮志《三位二战风云人物眼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材料三: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这是苏联提出来的口号。

——毛泽东《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

材料四: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国际盛会,也是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隋唐时期日本吸纳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改革是什么?分析这场改革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什么贡献?举例说明1939年后在中国战场取得的巨大胜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为了实现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我国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它对世界外交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观察图2,请将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对应的方框内。

图2

(1)请将马可·波罗旅行路线的图例内容填在答题卡对应横线上。

(2)据图指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的特点。

 

查看答案

观察图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图1

A.1926年国民革命政府所在地:广州

B.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所在地:南昌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

近代报人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一是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近代报人群体,既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有资产阶级人物、无政府主义者,甚至还有立宪派人物。二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近代报人群体中,有人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报刊从日本带回中国,有人是从俄国带回中国,也有人从美国、欧洲带回中国。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东(日本)、北(俄国)、西(欧洲、美国)三个渠道。三是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在所有马克思主义信息的早期传播中,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共产国际相关的信息,与俄国革命和建设相关的信息,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关的信息。四是传播目的的多样性。近代报人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紧跟舆论走势为报纸销量而为之,有的是为借鉴马克思主义中自认为有用的东西,有的是做学理分析而为之,有的是效仿俄国而为之,有的是出于信仰而为之。五是传播结果的多样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近代报人群体,有的因为传播而信仰,有的因为信仰而传播,有的传播后反对。

——代先祥《近代报人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把对应题号涂“A”;违背了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把对应题号涂“B”;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把对应题号涂“C”。

(1)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很多,既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有其他阶层和派别。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共产党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日本、俄国、西欧和美国四个途径。

(4)近代报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多样的。

(5)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近代报人都是因为信仰而传播。

 

查看答案

现代文学艺术是现代世界精神文明的结晶。深刻揭露美国社会黑暗、腐败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的作者是

A. 毕加索

B. 海明威

C. 萧伯纳

D. 德莱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