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论述题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熟...

材料论述题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熟读古代典籍。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阅读《西国近事汇编》等介绍西学知识的书刊,并游历香港。后参加顺天乡试失败,南归途中大购西书,认真研读,初步形成了维新思想体系。中法战争失败后,要求变法图强,进行宣传活动。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14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连续发表《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翻译《天演论》,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什么?

(2)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一: 观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论述: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工业文明冲击的刺激下,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①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打击和粉碎了外国侵略者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②地主阶级抵抗派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并由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展开了初步实践,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③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分别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企图通过将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乃至思想文化层面的途径实现挽救民族危亡;④无产阶级的探索经历了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示例二: 观点:民族危机加深不断引发救亡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论述: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从思想和实践探索救国救民道路。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借鉴西方政治模式,力图挽救危机。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列主义理论与国情结合,找到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民族独立。 示例三: 观点: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有较大影响。 论述:近代以来伴随西方入侵,西方文明不断涌入中国,逐渐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西方的技术被洋务派引入国内,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被先进中国人尝试。西方民主思想、民权学说改变着国人尤其是社会精英的观念,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西式生活方式传入,改变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俗。 示例四: 观点:沿海地区较早接触西方事物。 论述:近代中西方的接触首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鸦片战争让沿海地区官僚士大夫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近代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南的沿海地区,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成为中国最早出现近代化的区域。广东、天津、上海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之地,明显受到西方早期资本输出的刺激。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数千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➀观点:民族危机加深不断引发救亡道路的探索和思考。➁论述: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从思想和实践探索救国救民道路。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借鉴西方政治模式,力图挽救危机。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列主义理论与国情结合,找到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民族独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论述题

材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为了自由、正义、和平,为了人民平安、安宁、幸福,在亚洲,在欧洲,在非洲,在大洋洲,在世界各个战场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和人民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携手跨进同一条战壕,汇聚起挽狂澜于既倒的强大力量。

历史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那些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那些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那些令人发指的屠杀罪行,那些在战争中不幸死亡的几千万无辜生灵,都铭记在人类的史册上,都铭记在人类的心中。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哪一年?

(2)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查看答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进行“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专题复习,邀请你全程参与。

表解历史材料一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1)列表归纳相关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上写出材料一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

图释历史

材料二

图1中国自主研制大型客机C919

图2微信、二维码

(2)图1所示的科技成果最早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图2所示的科技成果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哪一核心技术的产物?

论从史出

材料三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统计

古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枝发明情况表

(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有怎样的变化特点?

(4)1501—1840年,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回顾两国关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伤害的举动,伤痛的记忆】

材料一

(1)根据上图说明美国参与了哪次近代侵华战争?这一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什么严重影响?

【真诚的握手,正义的胜利】

材料二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中美总统共处方寸之间的一批珍邮首日封和邮票。这款将胜利标志“V”印在龙和鹰握手中间的首日封十分特别,设计者把象征中华民族的龙与象征美国的鹰一起握手,寓意中美关系和中美友谊。

(2)“龙鹰握手”和二战时期哪个组织的成立有关?

【异样的政策,异样的举动】

材料三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走进了万国宫的休息室,正巧周恩来也在里面,看到杜勒斯进来,周恩来从屋子那边走来,像往常那样温文尔雅地带着笑意打算和杜勒斯握手。一开始,杜勒斯没有发现周恩来,待到看见的时候周恩来已经走近了。杜勒斯瞥了一眼那些正等着拍摄这个带有和解象征意义照片的摄影记者们,很快背过身去,不理会周恩来伸出的手。

(3)美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对中国的敌视行为,是当时美国推行的哪一对外政策的体现?

【跨洋的握手,冰融的开始】

材料四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4)尼克松访华时签署了什么文件?该文件的签署有何意义?

【立足当下,感悟历史】

材料五在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挑战的2015年,中国和美国为应对全球经济放缓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各自在经贸领域都进行了不懈努力。2015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超过加拿大首次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同时也是美国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五大出口市场。

——《美中时报》

(5)根据材料请你谈一谈,中美两国应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

 

查看答案

今年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邓小平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清明节期间三明市某班开展了“纪念伟人——邓小平”的主题班会活动,以下是学生搜集到的一些资料,通过问题设置探究了解伟人的主要事迹,请你与该班同学一起探究。

【伟人风采】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也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增加到195万,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二1978年,已经74岁的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2)材料中的“伟大转折”和“全新的道路”分别指什么?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构想”成功实践的事例。

【缅怀伟人】

材料四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逃往香港)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这是我们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的问题。”

(4)缅怀伟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伟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材料反映的历史细节体现了邓小平哪些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纪念馆悼念墙

(1)据材料一,指出纪念馆是以哪一事件为历史背景的?

材料二假如没有中国,请想一想,将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并且可以一直冲到中东。

——罗斯福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毛奇

(3)你同意材料三毛奇的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