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 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考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兴盛的知识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考察的是学生对唐朝经济发展的烟瘾的总结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2)联系材料二,在下列唐朝疆域方位示意图的空框内填上地名。

(3)说说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

唐的繁荣是在隋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的结果。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将长江南北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唐朝受惠于这条运河很多。唐承隋科举制并有所变革,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才俊之士得以进入仕途,为唐代文化带来新的面貌。

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打“×”。

(1)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

(2)唐朝的繁荣完全受惠于隋朝所开创的良好基础。

(3)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中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代表。

(4)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5)唐朝文明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在交流中影响了世界,也丰富了自己。

 

查看答案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前后持续八年之久

B.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C. 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D. 首先爆发于南方地区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颜骨赵姿”的说法,下列作品中能反映“颜筋”“颜骨”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