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

【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1)文景之治。材料二:开元盛世。 (2)西汉: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饰物,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爱的妃子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等。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太宗也为不浪费民力,而放弃建暖阁养病;唐玄宗(李隆基)命人烧毁窃听器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等。(答出其中一条即可) (3)革除弊政;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视吏治;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等等。(答出其中一条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汉朝建立后,接受秦亡教训和社会残破的现实,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由此可知,材料一是对我国历史上文景之治的描述。材料二中“开元”是指唐玄宗的年号,“全盛日”是指唐玄宗时期是盛世时期,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那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由此可知,材料二是对我国历史上开元盛世的描述。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等;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而放弃建暖阁养病;唐玄宗(李隆基)命人烧毁宫中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1)西汉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史称文景之治;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2)联系材料二,在下列唐朝疆域方位示意图的空框内填上地名。

(3)说说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

唐的繁荣是在隋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的结果。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将长江南北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唐朝受惠于这条运河很多。唐承隋科举制并有所变革,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才俊之士得以进入仕途,为唐代文化带来新的面貌。

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打“×”。

(1)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

(2)唐朝的繁荣完全受惠于隋朝所开创的良好基础。

(3)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中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代表。

(4)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5)唐朝文明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在交流中影响了世界,也丰富了自己。

 

查看答案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前后持续八年之久

B.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C. 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D. 首先爆发于南方地区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颜骨赵姿”的说法,下列作品中能反映“颜筋”“颜骨”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他”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孟浩然

D. 王安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