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为...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为此,他(  )

A. 知人善任     B. 虚心纳谏    C. 轻徭薄赋    D. 大兴科举

 

C 【解析】题干中“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为此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的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武则天

 

查看答案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制度篇】材料一: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称它为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是什么?概括这种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也”。

(2)概括材料二,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经济篇】货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

(3)上图所示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请说出他的名称和出现的时期。

【科技篇】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公园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

(4)列举宋代两项重大科技发明,

【艺术篇】

(5)下图的壁画出自何处?仔细观察这幅壁画,它向我们传达了哪些历史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四  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请回答:

(1)材料一展示的是哪朝创建的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元朝为了控制辽阔的疆域,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元朝皇帝是谁?

(3)材料三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

(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设立于清朝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有什么作用?

(5)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丝绸之路是唐代著名对外交往通道,但到宋代海上贸易兴盛,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中惊人的海上远征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远征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

材料四中乾隆帝宁可求全关不开的心态在现实中演化为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根据材料一,说明唐朝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

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的主要事迹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联系?

材料三  西藏佛教规定,达赖或班禅以其转世“灵童”作为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chè)签制度。该制度规定,达赖或班禅转世时,将几个“灵 童”的姓名和生辰分别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内,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清廷批准,才能成为合法继承人。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