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 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晋以后,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注重门第家世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清政府于1909年和1910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这反映了

A. 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

B. 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

C. 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

D. 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云: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内则会极门,俱有号簿,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 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B. 通过密揭,获得决策权

C. 对其它中央机构有一定牵制 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D.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 棉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 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

C. 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D. 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如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

都江堰、郑国渠

-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 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 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题文)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这表明

A. 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 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 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 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的漕运,是指中央政府在地方征收租税后,由水道运往京城,或供宫中消费,或充军需,或作仓储。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古代水运比陆运更为发达 B. 最高统治者的挥霍无度

C.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偏离 D. 西粮东运,可顺长江而下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题文)韩非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看法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 完全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B. 完全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是非观

C. 反对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思想

D. 主张是非标准应以时代变化而变化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 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B. 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C.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 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A. 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 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 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 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思想史把魏晋称为玄学时代,隋唐为佛学时代,宋明为理学时代。那么春秋战国、两汉、明清之际分别可称为

A. 子学时代、实学时代、经学时代

B. 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实学时代

C. 实学时代、经学时代、子学时代

D. 经学时代、子学时代、实学时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 文化专制走向全面反动

B.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C. 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D.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与材料的主张相契合的思想是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C.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D.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 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 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 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3)简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国的对外交往?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阅读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秦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尽管秦行基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绝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

——摘编自张怀德《国家关系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詹天佑挚诚爱国,尽其智能,毕生致力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沿途民户亦繁,口外货车更源源不绝。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詹天佑《修造京张全路办法》

材料二詹公不是一个圣人,更不是一个超人。祗以其时政府用人不疑,环境配合的好,而又适逢用得其人,负责者得运用其智慧与经验,发挥团队精神,为本国工程师争一口气。功成名立,造福国家,自非偶然。

—高宗鲁、凌鸿勋《詹天佑与中国铁路》

材料三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对詹天佑敢于负责修建京张路百般诽谤,认为“拒借外债、拒用洋匠、收回权利、自办铁路”的做法,是“狂妄自大”,是“自不量力”。有些人甚至说:“会修铁路通过京张路关沟段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然而詹天佑却说:“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这股干劲,这种精神,是詹天佑先生遗留给我们今天科学技术界的伟大精神遗产。

—摘编自李四光《纪念詹天佑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詹天佑主张修建京张铁路的理由。

(2)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詹天佑留给了我们哪些精神遗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