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阅读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墓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思想: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解析】 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分析材料,选取材料中任一观点,运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特点等相关史实,对所选观点进行阐释即可。 首先从材料“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中总结答案;然后结合中国古代相关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3)简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国的对外交往?

 

查看答案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查看答案

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查看答案

“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 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 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 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查看答案

“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与材料的主张相契合的思想是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C.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D.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