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墨家的“兼爱”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此成不平等的世界。”这是孙中山发表于《民报》上的讲话,为此,他要突破欧美之恶果的主张表现在

A. 推翻清王朝统治,实现民族革命

B.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节制资本,实现社会革命

D. 平均分配土地,实现真正的均富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上言论出自

A.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题文)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中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C.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D.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穆尔·格尔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B. 红军长征

C. 开辟敌后战场

D.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亊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理解正确的是

A. 认为西安事变是曰本间谍所为

B. 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C. 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 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 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C. 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D. 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表中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A. 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 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 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

A. 表明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B. 说明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

C. 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 都有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合计

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31.83

19.67

10.48

8.52

 

 

——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终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3)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