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终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3)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1)日本对英美宣战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 (3))原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因素: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中日两国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解析】 (1)理由:根据所学,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霸权,和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回答。 (2)主要原因:根据“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得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根据“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得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 (3))原因:根据“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得出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因素:根据“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日本方面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概括得出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中日两国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合计

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31.83

19.67

10.48

8.52

 

 

——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

 

查看答案

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

A. 表明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B. 说明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

C. 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 都有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

 

查看答案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A. 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 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 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表中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查看答案

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 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C. 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D. 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