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青海省西宁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尽管十分注意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但政治腐败黑暗的现象并不少见。下列成语中,哪一条最能贴切地反映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

A. 鞍前马后    B. 为虎作伥    C. 狐假虎威    D. 爱屋及乌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国朝拟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折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曰可,乃下。这则材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三省分权,相互制衡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史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权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A. 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 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 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

D. 大学士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致可以表现出三个阶段

A.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B. 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C.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D.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唐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 维护社会的安定

B. 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 区分血缘的远近

D. 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论者意在说明

A. 皇权加强了

B. 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

C.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D. 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据报道,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创下历年新高,达到破纪录的150多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 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

D.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

A. 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B. 盐铁官营

C. 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D. 工商立国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主要反映出

A. 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B. 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需求增多

C. 青铜铸造技术有根本性突破

D. 青铜艺术的平民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2014年4月25日,在洪湖发现一明代古墓,在该古墓中最有可能发现的殉葬品是

A. 工艺精湛的青铜鼎

B. 精美华丽的丝绸

C. 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

D. 图案丰富的彩瓷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是

A. 明朝前期    B. 明朝中叶以后    C. 清朝前期    D. 清朝中后期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自1868年至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的四大集中种植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生产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清朝有官员认为洋商卖船与番,或载米接济异域,恐将来为中国患,他支持的经济政策是

A农战结合

B.对外开放

C.重商

D.海禁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铁犁牛耕的推广 各国变法的推行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图是汉代画像拓片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再现了西汉农家生产场景

B. 已出现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

C. 一牛挽犁取代了二牛抬杠

D. 出现了便于控制耕土深浅的曲辕犁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 重农抑商政策

B. 资本主义萌芽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君主专制制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王道和民主政治

B.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C. 仁政和道德教育

D. 实行人治和法治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们是(   )

A.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贵贱有序、有教无类

C. 兼相爱、交相利    D. 无为而治、齐物我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李贽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以上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

A. 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B. 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C. 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实业    D. 反对封建纲常名教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

A. 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

B. 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C. 民贵君轻——“以法治国”

D. 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 批判君主专制    B. 反对经世致用    C. 提倡重农抑商    D. 主张学习西方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兼并之路”。这表明董仲舒

A. 反对土地私有制

B. 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 初步提出了社会保障思想

D. 主张建立平均主义社会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郡县制分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    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 《三国志》

B. 《三国演义》

C. 《三国》

D. 《三国英杰传》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西汉海昏候墓出土了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屏风上记载,孔子身长七尺九,按照汉代的长度推断孔子身高1.82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2.2米。这种现象说明

A. 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

B. 考古与文献记录可以相互印证

C. 考古比文献记录更可信

D. 《史记》对孔子身高的记录不可信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还给中国另一种影响: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它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通常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以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材料二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17次之多。在一段章句里提及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圣当灾荒严重时他须命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就食。在这时候鲁国已扩充其疆域5倍,齐国已扩充其疆域10倍。不难想象,当时各大国要较小国家占有显明的优势。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

材料三  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全国的国防线大致与15英寸的等雨线符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不仅为无数战士留下了辛酸的记忆,也是中国妇女流泪的渊薮。总之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身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体系之下。

——以上材料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阐释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根据材料三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简述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