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西周封建过程中,诸候受封有一片土地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人民。这些人民,以族为单位分封给诸候。他们可能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也可能是从别处来的。西周统治者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 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 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 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 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 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表为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主要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

艺术形象

财主及子女

大、小商人及子女

官宦之子女

侠士

皇帝、皇后、太子

出现人数

21

142

52

6

25

 

 

据此可知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创作

B. 古代侠义精神日益走向没落

C. 官宦文学被平民文学所取代

D. 世俗文学是明代文化的主流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865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1875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 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C. 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

D. 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如图是1900年德国礼和洋行使用的商标。画面上面文字是“此靛真好,永不变色。”“礼和洋行始创,染法内有仿单。”据此可知,礼和洋行

A. 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

B. 营销的手段最为先进

C. 注重印染技术创新与使用

D. 受到了中国民众喜爱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39年1月7日,蒋介石指示国军各战区军事长官:“应以一部增强被敌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展开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这表明国民政府

A. 加强了与中共的合作

B. 承认了正面战场的失败

C. 适应了战争形势的变化

D. 用游击战取代了运动战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 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法案规定:平民所欠债款一律停止付息,已付的利息应作债款的本金计算,尚未还请的本金,分三年偿还;并规定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名由平民充任。这表明当时的罗马

A. 债务奴役制正式被废除

B. 平民在斗争中取得了一定胜利

C. 贵族失去了司法垄断权

D. 平民开始登上国家的政治舞台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689-1698年,辉格党人依靠议会多数一再通过法令,对法国货征收高额关税。几年后,托利党人控制了议会多数,尽力改变这一政策,因为乡绅地主希望扩大法国商品进口,以降低国内市场上许多商品的价格。这表明

A. 英国的民主制度出现了倒退

B. 两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

C. 英国农村消费决定商品价格

D. 阶级关系变化影响经济决策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二战中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租借法案》规定:美国向英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但作为条件,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这一法案

A. 为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奠定了基础

B. 提供了战胜法西斯国家的物质基础

C. 是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的必然结果

D. 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秩序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初以来,带着各种名号和身份的宰相们,便在门下省议政,被称为政事堂。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在位时,令宰相们分别担任执政事笔、承旨,十天一轮,到唐德宗贞元十年又改成每日一人轮流笔。皇帝以好恶对首席宰相实质性认定。首席宰相制对后代相权的发展与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唐代的隆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权较重而又行使得体。唐代将相权分割成几个机关,实行群相集体负责制,使得宰相们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讨论研究,然后决定其是否颂布。而且下的诏敇,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摘编自孔令纪主编《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二:1906年和1907年清政府两次下诏,宣布“预备立宪”。与此同时,在1907年夏,在中央成立资政院,在地方各省成立谘议局,作为成立议会前的过渡。资政院设总栽二人,副总栽二人,属于政府官员,由皇帝任命。总载和副总载在资政院开会期间,担任正副议长。资政院共有议员200人。其中的一半由皇帝饮定,包括宗室王公、满汉世爵、外藩王公、宗室觉罗、各部院官员共80人,最后还有“项学通儒”即著名学者和“纳税多额者”即著名工商业者各10人。另一半从各省谘议局议员中选举产生,再经各省督抚审定确认,资政院议员任期3年,任满后一次性改选。根据资政院的章程,资政院可以以讨论国家的预算,制定税法,公债的发行,各种法令的制定,以及各种皇帝认为应该讨论的问题。资政院议决的事情,如果行政部门门认可,则通过皇帝下发成为法令;如果行政部门不认可,则交还资政院重议,如果资政院依然坚持原议,则提交皇帝裁决。在责政院总共召开的两次会议中,通过了不少让朝廷为难的议案。比如速开国会案、成立责任内阁案、弹劾军机大臣案、故免戊戌志士和革命党人索等等,几乎都是当时政治的禁忌。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政事堂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中央机构的新变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近代中美部分民众政治参与情况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雍正在称帝以前,对历代王朝沿用的嫡长子继位制的弊端和危害,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如果嫡长子在婴幼时期即被立为太子,即使被立者将来根本无法驾驭统治全局,亦难以改变。从历史上看,被立为太子的人大多数难有上进之心。皇族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亦难遏止。历代宫廷丑事,特别是乃父康熙的家庭悲剧,当然是前车之鉴。因此,他在雍正元年下诏宣布,从此废除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即在位皇帝将在诸子中选定的继位人名单预先亲自写好,保藏在乾清官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扁额之后面。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如在位皇帝发现不妥,亦由皇帝本人更改调换。这些密旨要等到皇帝去世后才公布。这是对2000年来历代王朝立嫡长子为太子制度的否定,是对封建规章和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突破。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影响。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21年11月12日,由美、英、日、中、法、意、比、荷、出席的华盛顿会议开幕。会议的正式议程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及远东问题。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此时的中国已不再是听任列强宰割的中国,在中国人民强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压力下,出席会议的北洋政府代表团希望此机会要求国际社会解决山东问题,承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均》及《附约》,中国收回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权利,这是对凡尔赛条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在中国代表的坚决要求和各方压力下,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1922年2月6日,与会九国签订了《九国公约》,规定了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等原则,但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等一系列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成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代表团在华盛顿会议上谋求中国权益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代表团在华盛顿会议上的作为。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钱镠(852年~932年),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唐末,他靠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起家,曾多次用计击败对手,有勇有谋,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因吴越地区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钱镠始终依靠中原王朝。他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百姓都非常爱戴尊敬他,称其为“海龙王”。钱镠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两度订立治家家训。遵循钱镠的遗训,末代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使国家“不被干戈”,因此宋代所编《百家姓》钱姓被排在第二位。其后人始终一脉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清乾隆帝御赐“清芬世守”匾额。近代更是人才“井嗿”。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讲述了钱镠发家,最终封王建国的故事。至今,杭州还有很多他的传说,如“钱王射潮”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镠建立昊越国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镠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