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肇庆市2018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

A.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

A. 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 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 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 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 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 延缓中国发展步伐

C. 摧残中国民族工业

D. 阻碍世界市场形成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这反映了

A. 李鸿章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B. 李鸿章因洋务成效显著被同行妒忌

C. 洋务运动学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 李鸿章力倡洋务与传统观念相冲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30年中国的国际收入为20.58亿元,1935年骤然降至14.29亿元,经常性收入从1929年的14.76亿元降到了1935年的6.62亿元。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B. 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

C.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萧条

D. 国内战争严重阻碍对外出口创汇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期间,担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一切如故,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其在京城中的生活习惯,仍旧沉迷于四书五经的研读和拜友会谈”,这反映出当时

A. 战争对清朝士人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B. 清朝中央机构对这场战争重视远远不够

C. “天朝上国”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

D. 民族危机还未对社会生活产生根本冲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A.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古罗马最初的法学家全部是僧侣贵族,解答法律的权力也为他们垄断。奥古斯都执政时期,法律解答逐渐突破了僧侣贵族的垄断,若干法学家被授予解答法律的特权。这一变化

A. 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提高平民地位

B. 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C. 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法学进步

D. 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据俄罗斯的老人们回忆前苏联),20 世纪初的农村,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一些大的村庄每逢星期天都要举办传统的集市活动。就此折射出当时苏联

A. 经济政策调整效果显著    B. 集体农庄改善了农民生活

C. 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平衡    D. 已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单位是无法再缩小的企业原子。在19世纪,世界经济核心部分的基本单位越来越倾向于由国家经济所构成,亦即英、德、美等国的经济。这说明

A.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基本形成    B. 保护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

C. 自由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完善    D. 国际间经济竞争逐渐加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20世纪有一种政治理论认为: 当代政治世界的分裂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科技革命不断发展的要求一致,也与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相符。与这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

A.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 西欧一体化进程

C.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 不结盟运动兴起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了胡惟庸,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等官。朱元璋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但政务也随之繁多起来。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朝设殿阁大学士的办法,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由品级比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等官来充任,帮助朱元璋阅读奏章,起草处理文书,这是明代内阁的肇端。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已见,称为“栗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栗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登上了英国王位。乔治一世不会英语,又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他就放手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已什么也不管。1727年他的儿子乔治二世继承王位,他和父亲一样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连续两个外国国王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内阁制由此得以成形。从图王的方面说,他发现必须接受设会多数派的统治,否则“国王陛下政府“便会麻烦不断。为此,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而不管从感情上说他是否喜欢这个人。如此,议会责任制政府产生了。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其与期代内阁的不同。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计划经济对期我国经济波动大起大落,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调拉经济,经济增长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的这度在增长。

——《新中国60年统计汇编》(2009年前)和《2011中国统计摘要》(2009年,2010年)

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提取一条有效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汉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从历史上看,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六六年(水平九年)到公元一〇五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诏令:“流入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分析东汉政府“安辑流民”的原因,并归纳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两幅图片与中国抗战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观。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园自给”,……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万历三十年,他再赴京应试,中进士。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

知识。万历四十六年,回到家乡,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也就是后来成书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险,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又义的重要原因。他在《农政全书》“荒政”这一目收集了不少历代常平仓、备荒和赈济的材料。……在他丁父优,回上海守制期间,也不忘对“地方利弊……如建闸、蓄水、浚吴淞江复禹旧迹及民输布运等役,不靳笔舌”为大家出谋划策。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取得科技成就的个人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