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出身于...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园自给”,……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万历三十年,他再赴京应试,中进士。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

知识。万历四十六年,回到家乡,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也就是后来成书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险,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又义的重要原因。他在《农政全书》“荒政”这一目收集了不少历代常平仓、备荒和赈济的材料。……在他丁父优,回上海守制期间,也不忘对“地方利弊……如建闸、蓄水、浚吴淞江复禹旧迹及民输布运等役,不靳笔舌”为大家出谋划策。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取得科技成就的个人因素。

 

(1)明末社会危机,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 (2)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忧国优民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实验的科学精神;积极交流;开阔的视野和思维。 【解析】(1)从材料中给出的他生活的时间与年代(1562——1633)可知,当时处于明朝末年,社会危机严重。而利玛窦等人来华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由此也引发出思想领域的经世致用思潮。 (2)材料中强调的是个人因素。我们主要围绕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个人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在生活中受到的启发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这几个方面来谈。结合材料中具体的叙述来概括总结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两幅图片与中国抗战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观。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查看答案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汉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从历史上看,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六六年(水平九年)到公元一〇五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诏令:“流入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分析东汉政府“安辑流民”的原因,并归纳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计划经济对期我国经济波动大起大落,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调拉经济,经济增长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的这度在增长。

——《新中国60年统计汇编》(2009年前)和《2011中国统计摘要》(2009年,2010年)

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提取一条有效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了胡惟庸,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等官。朱元璋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但政务也随之繁多起来。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朝设殿阁大学士的办法,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由品级比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等官来充任,帮助朱元璋阅读奏章,起草处理文书,这是明代内阁的肇端。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已见,称为“栗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栗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登上了英国王位。乔治一世不会英语,又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他就放手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已什么也不管。1727年他的儿子乔治二世继承王位,他和父亲一样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连续两个外国国王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内阁制由此得以成形。从图王的方面说,他发现必须接受设会多数派的统治,否则“国王陛下政府“便会麻烦不断。为此,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而不管从感情上说他是否喜欢这个人。如此,议会责任制政府产生了。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其与期代内阁的不同。

 

查看答案

20世纪有一种政治理论认为: 当代政治世界的分裂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科技革命不断发展的要求一致,也与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相符。与这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

A.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 西欧一体化进程

C.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 不结盟运动兴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