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

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这反映了

A. 李鸿章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B. 李鸿章因洋务成效显著被同行妒忌

C. 洋务运动学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 李鸿章力倡洋务与传统观念相冲突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举办洋务运动不是崇洋媚外,也没有遭到社会的鄙视,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故B项错误;这些“清议”的人是守旧的封建士大夫,反对学习器物,故C项错误;李鸿章之所以“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是因为倡导的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相冲突,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 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 延缓中国发展步伐

C. 摧残中国民族工业

D. 阻碍世界市场形成

 

查看答案

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

A. 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 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 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 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查看答案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查看答案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

A.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有力地推动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即戊戌之年,是清朝外交史上的大灾年。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下,清朝外交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但是,光绪帝在觐见的礼节、与日本的国书、召见伊藤博文、派往韩国的使节等方面力图摆脱传统外交(天朝观念下的华夷秩序)的束缚,在程式上向近代外交(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外交)靠拢。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房德邻《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光绪帝的外交理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光绪帝外交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为“现代国家的建立”进行的有益尝试。

(3)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你是否赞同?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