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卷: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蒋介石日记中写道:“倭寇民族特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这说明

A.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B. 国共两党领袖对抗日所见略同

C. 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抗战

D. 国共两党的抗日政策完全一致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

A. 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

B. 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C. 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

D.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

 

二、null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

A.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B. 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 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盲目排外主义被鼓动起来,清政府同时对若干个世界一流国家宣战,将国家陷于劫难之中,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些代价不包括

A. 赔款白银4.5亿两

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人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 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 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

C. 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D. 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 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敌强我弱

B. 人们夸大了战争结局的悲惨

C. 清政府的腐朽导致中日战争失败

D. 中国人并没有对自身进行深刻反思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列强侵华策略发生明显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中共中央宣言提出: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表明

A. 国共两党政治主张达成一致

B. 中共因维护民族利益而放弃民主革命

C. 三民主义是联结国共的纽带

D. 中共以民族大业为重团结国民党抗日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划成拆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上去。”“崭新的阶段”是指

A. 全面抗战的爆发

B. 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C. 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D. 民主革命全面开始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海外华侨也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根据上述材料,从下面选取一组与之对应的关键词(  )

A. 民族觉醒 民族团结 全民抗战

B. 使命意识 敌后军民 汪洋大海

C. 危机意识 武装斗争 战争奇观

D. 军民结合 敌后军民 人民战争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讲述的是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神父,一群女学生、13个风尘女子以及6个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下列对当时抗战形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北平、上海已被日军侵占

B. 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艰苦抗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从本质上看,英国侵略者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

A. 使鸦片贸易走私合法化

B. 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C. 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D. 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造成经济损失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出

A. 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B. 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C. 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 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敌强我弱

B. 清军将士在战场上胆小怕死,离城而逃,主动撤离

C. 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李鸿章避战自保

D. 封建制度的腐朽,致使国民爱国意识淡泊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C. 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 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 “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 “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D. “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相继制订和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这表明当时

A. 国民政府和参议会注重廉洁自律    B. 中共把廉政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

C. 国民党要借助反腐实行一党专政    D. 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注重反腐倡廉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有抗日将领在评价某战役时指出,这一行动的伟大意义在于“我们反攻了敌人,振奋了华北的人民……摧毁了敌人的据点,扩大了我们的根据地,锻炼了八路军。”该战役是指

A. 平型关大捷

B. 徐州会战

C. 百团大战

D. 枣宜会战

 

四、null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

A. 火烧圆明园    B. 割占宝岛台湾    C. 签订《辛丑条约》    D. 提出“二十一条”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日兵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与当地民众发生激烈冲突,在帝国政府军的默许下,联军纪律已非往昔,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以下说法与史料中的事件不符合的是

A.该联军是八国联军 

B.联军的根本目的是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C.北京抵抗民众不少是太平天国民众

D.清政府在该战争后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冈村宁次曾感慨:“日军有被城市吸引的恶癖……作战目标,计有运动的敌军及不动的土地(城市及河山要线),而在中国战线上以城市为目标者最多。在鼓舞士气上这是最合适的……部队虽奉命负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但终为城市所吸引。这侧面反映出(     )

A. 日军战败的根源是城市中心战略的失误

B. 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

C. 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处于防御之中

D. 国共两党联合抗战使日军顾此失彼

 

六、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康有为率领千余举人开展公车上书。在上书中,一方面提出“迁都西安,整军再战”的“权宜应敌之谋;另一方面,提出了“立国自强之策”,希望光绪帝实行开矿、机器生产的富国之法,勤工、惠商的养民之法,立学堂、开报馆的教民之法,以及每十万户选一议郎,“上驳诏书,下达民词”的主张。

材料二:1937年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宣言倡导“迅速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战争”,“实现民权政治,安定民生”,并重申中共中央“为三民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取消推翻国民党的暴动政策、取消苏维埃政权、改编红军”的四项保证。

(1) 分析两则材料背景的相同之处,概括两则材料中的相似主张。

(2) 两则材料中,为了实现其目标采取了什么不同的对策?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