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史载,孟子到过齐、宋、鲁、魏诸国,所游说的诸侯达数十人,出游之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且在齐国位列客卿,可见其声势之浩大,地位之隆宠。材料表明

A. 孟子学说符合诸侯意愿

B. 儒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C.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D. 士在战国时代十分活跃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对于郡县的划分,《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大率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由此可知汉代

A. 郡县制最终取代分封制

B. 南方郡县多地旷人稀

C. 南方郡县比北方数目多

D. 北方郡县经济实力强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这一变化促使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君权不断强化

C. 行政效率提高

D. 地方势力膨胀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A. 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 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 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 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中国轮船运费为每石六钱,较外国轮船高出一倍。1875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愿意仅收运费每石一钱,与招商局竞争。清政府如允许旗昌承运,总经费可省下30万两。但清政府却不为所动,仍由轮船招商局承运。材料说明

A. 洋务企业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

B. 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得益于清政府的扶持

C. 轮船招商局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经济侵略

D. 初具维新思想的清政府与外国资本商战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12年,孙中山即将接任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袁世凯为了称帝,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又恢复总统制。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初年

A. 法律制定服务于权力斗争

B. 国人积极实验各种共和制

C. 国家逐渐从人治走向法治

D. 责任内阁制不符中国国情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46年10月,参谋总长陈诚在国民党军攻下张家口之后,对战胜共产党这一战事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这一论断

A. 准确预估了战争走向

B. 表明了国军英勇善战

C. 促使全面内战的爆发

D. 高估了国军作战能力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1953年4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今后县、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对于现已进城的农民,应动员其迅速返乡”。该措施(  )

A. 稳定了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

B. 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

C. 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D. 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梭伦时有惩处“在公民集体的重大争论中”不明确表态者的法律,伯里克利也强调:“对那些不参与政治的人,我们不认为他们是超脱自由的,而认为他们是无用的。”材料表明(     )

A. 不积极参政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B. 雅典普遍存在公民不愿参政现象

C. 积极参政是雅典公民的应尽义务    D. 公民的参政自由受到法律的限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7世纪英国议会斗争常用的方式是弹劾,但仅用此对付叛乱者、叛国者和滥用公款者。18世纪早期,下议院采取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取代弹劾制,即对政府某项政策或措施进行谴责,或者对国王的某个大臣投不信任票。这一变化表明英国

A. 责任制内阁逐渐成熟

B. 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

C. 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

D. 政府大臣无需再对国王负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表是苏联私商零售贸易额占全部零售贸易的比重

表中数据变化表明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一步扩张

C. 经济政策的调整引起市场萧条

D. 苏联经济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迷信政治和军事的斗争。而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了“振兴美国经济”的口号,利用经济力量,来推行其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克林顿政府的做法

A. 提升了经济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

B. 放弃了美国一贯的对外遏制战略

C. 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 形成了美国主导的单级世界格局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贽是晚明浪漫思潮中的先驱者。他批判理学箝制思想:“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并以辛辣的笔法揭露“假道学”。李赞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地位平等,这是带有民主启蒙性质的萌芽思想。

——摘编自张品端《从朱熹、李贽到严复——兼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从表面上看,路德是典型的离经叛道者,以致于教皇利奥十世宣布路德为“异端”。但实际上,路德的学说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继承了传统基督教教义。……他摒弃天主教繁琐的圣礼和教阶制度,认为信徒凭着“信”就能与上帝沟通,得到拯救,斥责罗马教会道德沦丧。“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和有益的事都是善功”;“所有基督徒,在他们之间除了职务不同以外,没有其他差别……我们有同一个洗礼,同一个福音,同一个信仰。”路德建立新的信条,对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得到反封建的各个阶层的拥护。

——摘编自胡玉娟《拯救信仰——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贽和路德二者的思想相同之处与实质区

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和路德思想的不同影响及其成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制造业生产的百分比分布(%)

 

 

国家

1870年

1913年

1937年

美国

233

358

322

德国

132

157

107

英国

318

140

92

法国

103

64

45

俄国

37

55

185

意大利

24

27

27

加拿大

10

23

20

比利时

29

21

13

瑞典

04

10

13

日本

110

12

35

印度

 

11

14

其他国家

 

122

127

 

 

——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24页)

从表格中提取两组能够反映世界经济领域变动的数据,并分别对其加以解读。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塔列朗(1754-1838)是法国近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督政府时期(1795年11月-1799年10)以较新的外交理念促成法国外交部的改革。

专制时代法国外交部的使命就是为实现法国的天然疆界的扩张主义使命服务。塔列朗当上外交部长以后,强调驻外领事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海外投资者的利益和收集商务情报。塔列朗恢复了领事局,将驻外领事改为“商务交涉代表”。塔列朗对外交部进行机构和人员上的改组,裁撤冗员,精简机构。他亲自主持外交官的选拔和考核,对人员的遴选精益求精。塔列朗认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应具备机敏的头脑,洞悉人们想法的能力,言谈话语要开放、温和、有礼。塔列朗还开办了附设于领事局的培训学校和青年翻译学校,开设了外交知识和技巧相关的课程。这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外交官职业培训的先河。这批外交官中的优秀份子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为塔列朗取得非凡的成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塔列朗对法国外交部的改革,不仅促成一个国家机关的现代化,这一功绩还使得所谓“法式外交”得以完善和成熟。法国是近代西方外交的领航者,“法式外交”是世界公认的处理近代文明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最佳方式。

——摘编于辛益《塔列朗与法兰西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法国外交部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部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之中,经济上由于战争的破坏也亟须重建和复兴。欧洲今后向何处去,这是欧洲各国政治家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德法两国政治家在二战后致力于修复两国关系。

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就任第一任总理。1949年11月,阿登纳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演说,他说:“我决心要以德法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1951年4月,《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在巴黎签字,“为法德之间恢复友好关系打下了基础”。1957年3月,西欧六国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原子能联营条约,即《罗马条约》,“(为西德)开辟了通向与法国真正合作的道路”。1963年1月,阿登纳访问巴黎,他同戴高乐一起签订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德法和解这一历史进程的最后完成。从此,人们所说的“巴黎——波恩轴心”开始形成。

——摘编于吴有法梁瑞平《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法德和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波恩轴心”形成的意义。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梅文鼎9岁熟五经,通史事,27岁时对历算学产生兴趣,随后坚定了研究历算之学的志向。37岁时第一次从朋友处获知一些西方数学知识,引发了他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兴趣,从此他多方搜求西方科技书籍,认真阅读。“得泰西历算书盈尺,穷日夜不舍”,功名二字被置于脑后。

士大夫对新奇的西学反应不一,株守旧学者态度据傲,指责西学为荒诞不经之异学;开通之士认为西学多有高明之处,主张学习。梅文鼎在长期钻研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中国文化价位最高,突出地表现在纲常伦理方而;在科学技术方而,中国有辉煌的古代,是中西历算发源地,但是西方后来居上,比中国更精巧;为了发扬中国古代历算之学,应该“会通”中西。他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西学中源”说,并考证了两次大量西传的时间(尧、西周厉王,周幽王时期)和途径,力图用“西学中源”说消弥两派分歧。他一生著作等身,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把梅文鼎列为清代六大儒之一,誉为清代天文算法“开山之祖”。其声誉播于海外,著作东传日本诸国。

——摘编自《梅文鼎的中西文化观》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梅文鼎提出“西学中源”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梅文鼎的中西文化观。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