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限时训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A. 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 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 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 宰相权力的大小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

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D.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由此可以判断

A. 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

B. 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

C. 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

D. 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这个条约应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

A. 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B.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 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D. 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          ;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          。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

A. 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B. 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C. 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D. 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指出: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由此判断

A. 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战与人民战争路线    B. 国民政府曾期待国际力量援助

C. 中国反法西斯战场自始至终都是独立的    D. 国民政府仍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A. 平津战役

B. 淞沪会战

C. 渡江战役

D. 百团大战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是指

A. 皖南事变    B. 跃进大别山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马克思说:公社的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恩格斯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 是基于巴黎公社

A. 发生的时间    B. 参加的阶级

C. 采取的措施    D. 发生的国家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A. 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 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 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人民日报》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1949年9月30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A.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规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 仿效英国大宪章,体现主权在民思想

D. “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当时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有

①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③大陆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

④台湾当局对大陆部分开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被法国看成是美国埋的“伏兵”,会使美国控制欧共体,并挑战法国地位。1967年英国的申请又遭到法国否决。法国拒绝英国的意图是

A. 强调欧共体的独立地位    B. 保持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C. 削弱与英美的经济联系    D. 注重欧共体成员国平等交往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2017.8.7“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会召开。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纪念

①开创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②促进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2017年6月8-9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17次会议在阿斯塔纳举行。这次会议中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以下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该组织的合作程度低,属于松散性的论坛性组织

B. 该组织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C. 其以大国首先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

D. 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维护世界和平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登上了封面。根据图片及提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

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时代》首次给西方人介绍的周恩来,在政治上策划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认为周恩来“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

材料二   发表于1954年3月10日。

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小标题: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

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和“目露凶光”的青龙。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哪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有何意义?

材料三   发表于1971年11月8日。

标题为“中国人来了”。

封面文章写到:“当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在1949年发表他著名的演讲,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他的助手向地处纽约的年轻的联合国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联合国驱逐由蒋介石政府代表的中国政府……而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人来了”的含义。根据材料四分析“尼克松中国之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有何意义?

材料四   发表于1972年3月6日。标题为“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时代》封面像一副不太规则的四格画: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长城,观看中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把这几个画面巧妙分割开的正好是一个黑色的“友”字。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发生怎样的变化?由此,谈谈我们在使用图片资料作为历史研究时应注意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