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岳麓版高1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习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 周王

B. 贵族

C. 平民

D. 奴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 各国开始税制改革

B. 土地公有制形成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井田制遭到破坏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                B废井田,开阡陌

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君主土地私有制

B. 贵族土地私有制

C.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 地主土地私有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是不能买卖的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农业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的土地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王田制

C.均田制           D.方田均税法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

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

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了当时

A. 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自然经济解体

D. 土地兼并严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 千耦其耘式经营

B. 井田制经营

C. 自耕农式经营

D. 租佃式经营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主要原因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③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

④农民身份的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明朝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产)”的积极作用是

A. 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B. 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

C. 佃农生产积极性提高

D. 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趋势的是   

A. A    B. B    C. C    D. D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解。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自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