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测试卷(有 答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那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A.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

B. 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C. 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D. 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秦始皇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

A. 不希望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B. 认为分封制是导致春秋以来战乱不已的主要原因

C. 推行郡县制

D.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秦朝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和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

①统一度量衡

②统一货币

③统一文字

④修筑驰道

A. ①②④

B.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

A. 给越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B. 给秦朝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C. 进一步扩大了秦朝的疆域

D. 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

A. 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C. 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D. 唐太宗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

①重用人才

②善于纳谏

③完善科举制

④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⑤减轻刑罚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贞观之治”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A. 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 促进了民族融和

C. 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 有利于社会稳定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说明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唐太宗统治时期,在六部下设的鸿胪寺的职能是

A. 接待各国使者

B. 专同外国人经商

C. 专门处理外来宗教问题

D. 专管中外文化的交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

A.方向不定的风               B.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

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       D.民族融合的风气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和“舟”是指

A. 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

B. 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

C. 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

D. 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A. 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

B. 民族政策开明

C. 尊重少数民族地区

D. 中原文化远播少数民族地区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是

①满洲贵族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②郑成功坚持抗清

③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实力有待驱逐

④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亲政后的康熙帝采取果断措施,运筹帷幄,最终平定了“三藩叛乱”,其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国家的统一

B. 巩固清朝的统治

C. 收回西南地区

D. 以此取得朝廷内鳌拜势力的支持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 驱逐了殖民势力    B. 加强了边疆管理    C. 维护了国家主权    D. 巩固了清朝海防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  )

A. 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 平定三藩叛乱

C. 收复雅克萨之后

D.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康熙帝加强民族团结的史实有

①南巡曲阜,崇尚儒家文化

②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③尊重喇嘛教

④册封达赖和班禅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是

A. 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 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 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秦朝统治短暂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 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 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 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 横征暴敛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 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 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 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D. 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被漠南、漠北的各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康熙

D. 乾隆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是

A. 鳌拜目空一切,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

B. 鏊拜制造冤狱,处死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C. 康熙大权独揽,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

D. 鳌拜专权与皇权专制发生矛盾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下列清政府维护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平定三藩        抗击沙俄       三征噶尔丹     统一台湾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秦始皇修筑的大型工程的说法不正确是

A. 这些工程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 从“阿房阿房,始皇亡”这句民谣中可以看出人民对大兴土木是非常憎恨的

C. 秦始皇修筑的大型工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D. 长城的修筑主要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进攻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唐太宗时期,与唐朝形成“翁婿”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和的少数民族是

A. 东突厥

B. 西突厥

C. 薛延陀

D. 吐蕃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下列机构中是唐代设立的作为接待各国使者官方机构的是

A. 羁縻府州

B. 都护府

C. 六部

D. 鸿胪寺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下列战役中,性质与其他战役根本不同的是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昭莫多战役

D. 雅克萨战役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据《尼布楚条约》,下列哪些是中国的领土

①雅克萨

②黑龙江流域

③乌苏里江流域

④库页岛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楚语上》)

④“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⑤(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阅后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一简述该理念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材料一、材料二对你有何启示?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

材料三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材料四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臣”指的是谁?其建议焚书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来看,这一目的达到没有?

(2)材料二、三、四对“焚书”“坑儒”政策分别阐述了怎样的看法?

(3)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二(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

材料三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

——《贞观政要论贪鄙》

材料五“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李贽《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政策或思想?

(2)材料三、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五阐述了什么看法?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