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20课 西学东渐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 林则徐

B. 魏源

C. 曾国藩

D. 李鸿章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A. 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 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 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 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都改为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 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 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近代出版的《国民公报》曾刊文评论学生说:既可同板凳而坐,安可不同床而觉?什么男女同校,明明是送子娘娘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守旧的人抵制新思想                 B.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很差

C.青年学生自制力很差                 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为了。该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工商皆本”的意识

B.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

D.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严复认为宋代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今日变法如果不从根本上痛下功夫,必然会重蹈王安石的覆辙。为此,严复提出的变化主张可能是[

A. 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

B. 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C.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D. 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齐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 洋文学科的增设    B. 顽固势力的反对

C. 社会观念的落后    D. 大家子弟的谨慎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进化论广为流传产生巨大社会冲击波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B.中体西用的观点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还政于民的主张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质问:今日本行之,亦勃然兴起,而犹谓议院不可行哉?而犹谓中国尚不可亟行哉?下列对郑观应这一观点论述错误的是(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突破了器物变革的限制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当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了时代的潮流,中国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的近代化首先是思想领域的近代化过程

B. 中国的近代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的历程

C. 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由工业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D. “中体西用的提出使中国的近代化首先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观点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也涉及政治思想领域。下面哪一主张不能明确体现这一思想

A.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别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5)

(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   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

(2)材料三两则史料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

(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思想解放的过程。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