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班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

A. 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

B. 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

C. 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

D. 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

A. 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

B. 科目一直不合时用

C. 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

D. 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

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 深受宗法影响

B. 突出皇权至上

C. 体现宗教色彩

D. 利于邻里和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 所谓“天”就是天理

C. 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D. 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详细信息
6. 难度:压轴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

A. 魏晋九品中正制    B. 隋唐三省六部制    C. 元朝设立中书省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宋书》中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 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 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

A. 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 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 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 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元史·地理志一》中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 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 元朝边疆经济得到发展

C. 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 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B. 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 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D. 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

A. 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 “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

C. 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

A. 分封制的必要性

B. 宗法制的合理性

C. 立嫡制的合法性

D. 世袭制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A. 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 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C. 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 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 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 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 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 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这一制度

A. 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

B. 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C. 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

D. 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在此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

A. 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B. 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

C. 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D. 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

B. 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

C. “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

D. 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 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 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 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 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