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中最早创办的钢铁企业,被西方视为中国钢铁业觉醒的标志。在1908~1911年间,中国国内钢铁市场的整体容量约为29万余吨,其中汉阳铁厂年均产量为12万吨(其中出口量约5万余吨)。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的结论准确的是

A. 该铁厂创办于清末新政的大潮之中

B. 于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三分之一

C. 改变了国内市场由列强主宰的格局

D. 以官办为始的中国近代工业化缩影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 宋明理学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 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 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

A. 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

B. 秦朝以郡县之道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

C. 三代所封的全部诸侯国被秦国灭亡

D. 郡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才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A.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在英国支持下,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材料反映了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金融

B. 此后中国的银价波动性加强

C. 此后法币币值受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加大

D. 国民政府放弃了长期实行的“银本位”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道需要。到了宋代,城市进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C.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 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 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溯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踌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A. 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B. 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张对地方的控制

C. 肥瘠搭配,便于农也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D. 充分体砚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面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A. 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B. 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 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D. 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A. 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B. 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 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D. 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从下表(1876~1911年中外糖料资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年份

进口数量(担)

进口价值(两)

出口数量(担)

出口价值(两)

 

154,148

596,571

1,007,572

2,662,237

1882~1891(平均)

155,029

748,712

1,000,667

2,617,646

1892~1901(平均)

1,706,981

8,312,830

722,566

2,403,042

1902~1911(平均)

4,658,185

22,538,554

307,256

1,200,921

 

 

A. 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    B. 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

C. 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D. 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 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 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 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如果排除革命史观的需要,太平天国除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实现改朝换代以外,它不可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他们的使命就是破坏和与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

B. 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C. 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

D. 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到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帮助下迁到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B. 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C. 目的是为赢得抗战胜利积聚力量    D.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民国初年,“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壮大    B. 法制法规的健全

C. 出于对民主政治的渴望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一张纸币,上有“晋察冀边区银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等字样。下列各项对该纸币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纸币发行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B. 该纸币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

C. 该纸币的面值过大容易导致货币贬值

D. 该纸币的发行流通有利于稳定边区货币市场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847年初,经历流放重回政坛、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在给友人文海的书信中提到:“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若白银在)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但恐此等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该材料说明此时的林则徐

A. 主张开展对外合法贸易    B. 彻底反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C. 仍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D. 考虑问题的主要出发点依然没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A. 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B.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C. 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 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作家都热衷于用现代精神对传统的人物形象重新解读,如鲁迅在白话小说《理水》里将大禹的形象从刻板的儒家圣人变为一个为民众艰苦奋斗而最终为陈腐的官僚集团同化的悲剧人物,《采薇》中把儒家经典中的义士伯夷叔齐塑造成在媚俗的社会里被剥夺了尊严的可怜人。这种经典重构的意义是

A. 通过对经典的重构,传播现代精神

B. 对儒家圣人形象进行改造,以起到“打倒孔家店”的作用

C. 借助古代经典的影响力来宣传民主与科学

D. 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梁启超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吐火如荼矣。然皆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出现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A. 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    B. 阶级成分日趋复杂

C. 西方新思想不断涌现    D. 世界市场日益形成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 中体西用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民主与科学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荷兰政治思想家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造就了一个“具有固定领土、中央行政组织和合法使用垄断武力的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材料三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体制和欧洲近代外交体制各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并作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外交体制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试从上图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要求:写出关键词,提炼主题,进行论述,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