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江苏扬州中学高二5月质检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国学大师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解释西周宗法制。这里的“天”是指(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司马光曾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这里的“言事官”是指(   

A.丞相         B.监察官           C.内阁首辅       D.军机大臣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白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引发了(   

A.新思想的萌发          B.太平天国运动

C.民族工业兴起          D.维新变法运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据《太平天国史料专辑》记载,迟至1861年,在江苏吴江地区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熏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这说明(   

A.太平天国尚未控制该地区

B.吴江地区的土地关系没有改变

C.大地主支持太平天国运动

D.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已经蜕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理学开始遭到批判            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   

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

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

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

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         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

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表中数据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是(   

满分5 manfen5.com

A.五四运动的影响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土地革命的进行          D.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从“精英革命”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最早的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2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3分)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12分)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足以进士为上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牢笼志士,疆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毂”一 “牢笼”、“疆策”,两者似乎井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     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2)

(2)材料三中康有为把清廷割地赔款都归咎予八股取士。你是怎样理解的?说明理由。(2)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8)(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产密,表述清楚。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2分)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借鉴、汲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3分)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孙中山为创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作了哪些努力?(3分)

4)综观以上材料,归纳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0分)历史上,中俄两国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俄国)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道路各有什么特点? 4分)

3)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2分)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与十周年时期的文章相比,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与表中的前两个时期的文章相比,更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五十周年的纪念讲话,又增加了什么新视角?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请你较为全面、客观的表述抗日战争的性质。(4分)

(4)上述材料说明,在研究、评价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