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历史上,中俄两国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0分)历史上,中俄两国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俄国)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道路各有什么特点? 4分)

3)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2分)

 

(1)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列宁主张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4分) (2)特点: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4分) (3)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马克思,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即可得出,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列宁,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俄国)开始”,即可得出,列宁认为“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实际上是在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再结合所学关于俄国革命道路特点,不难得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之处,即A.俄国是“城市中心”道路;B.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比较容易入手,从而,本问比较简单。审题和作答时候,重点注意把握以下维度:A.革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本国国情;B.革命道路的选择要做到实事求是;C.不能够照搬他国革命道路模式等。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借鉴、汲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3分)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孙中山为创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作了哪些努力?(3分)

4)综观以上材料,归纳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查看答案

12分)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足以进士为上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牢笼志士,疆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毂”一 “牢笼”、“疆策”,两者似乎井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     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2)

(2)材料三中康有为把清廷割地赔款都归咎予八股取士。你是怎样理解的?说明理由。(2)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8)(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产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12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3分)

 

查看答案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