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安徽阜阳四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开始实施均田制                     B.免除百姓的徭役    

C.建立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订父祖官爵、门第。此后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三省六部制实行 

C、察举制的完善       D、科举制的推行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记录了一个政治家阿里斯提德被自己忠实信奉的“贝壳法”放逐的故事。一天,一位目不识丁的平民因为听烦了‘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要求把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写在贝壳上。因为听烦了一个人的名字行使反对意见的民主权利,似乎成了所有民主制度的一大难题。该则材料表明雅典

 A.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关               B.直接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所有人都有参政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面对波斯人的人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    

A.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  

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C.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民族意识的形成  

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资格。当时,他若想获取政治权力,下列哪条途径可行? 

A.参军,争取立下军功               B经商致富 

C.收买人心,多拉选票               D.接受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当时法国 

A.宪法规定议会有特赦的权力     B.希望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C.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力量强大     D.欲借助工人力量建立共和政体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在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重庆谈判期间            D.北平和谈期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国民党曾经发表宣言指出:“目前中国之唯一需要在建设统一政府。统一政府成立,则外足以抵抗帝国主义之恫吓压迫,内足以断绝军阀之祸国殃民”,该宣言发表的历史阶段应该是 

A.中华民国建立之初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后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看到到工农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两国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中印关系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印度两国由此结成同盟关系     B.中国外交政策实现了明显转变 

C.“一边倒”战略的重大胜利        D.大力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中国、苏联结束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现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B.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C.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苏联解体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 

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2013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安倍的父亲曾任日本外相,安倍那时担任父亲的秘书,因此安倍对外交有着强烈的兴趣。安倍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代日本 

A.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极力提升政治诉求 

C.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一一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此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 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7分)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3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

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