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年辽宁省庄河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这是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他有可能宣布的新机构是

①战神议事会 ②执政官 ③公民法庭 ④四百人议事会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项目中,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

①军事措施     ②农业政策     ③工商业政策     ④政治措施

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力    D.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商鞅变法中有“更制其教为男女之别”、“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政策导向和历史影响有

①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②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

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④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假设李三是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国的商人,他会遇到哪些事情

①做生意时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  ②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  ③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  ④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人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当时有鲜卑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A.迁都洛阳      B.制定俸禄制度        C.实行汉制       D.推行新租调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对司马光的说法最全面的理解是

A.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B.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C.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D.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的是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①国王权力受教皇制约                ②新教与旧教斗争激烈

③德意志并未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④教皇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他原是德国天主教僧侣,1517年,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但是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问他:“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他会对这位大主教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反映了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迫使苏丹政府任命他为埃及总督     B.领导埃及人民抵御外来侵略

C.采取行政手段保护民族工业         D.建立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康有为认为改制代表平民利益      B.康有为认为改制是惊人的大事

C.托古改制最稳妥,不担风险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D.顽固派势力单力孤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C.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D.“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影响了同时代的知识分子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般日本的经验,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真正要义”是

A.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方位的效法西方

B.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动员

C.明治维新前,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推翻旧势力统治,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明治天皇曾经下诏:“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汉书•主父偃传》中的这一记载可以反映出汉初

A.发展社会经济的尝试       B.缓和阶级矛盾的举措

C.解决王国问题的努力       D.解除边疆危机的设想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的争霸,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等现象出现根源于

A.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地方割据势力不断膨胀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民族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秦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

A.燕王    B.广阳郡守    C.幽州牧   D.范阳节度使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朝时,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表现为

A.宰相有名无实   B.实行了内阁制   C.废除了宰相   D.设立多个宰相职位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面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D.宋太祖轻视文官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皇帝地位的独尊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分)

 

 

(2)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你同意这一观点吗?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据材料三,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4分)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10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2分)

 

材料二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2)试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

 

 

材料三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

 

材料四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4)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俄罗斯新闻网2005年6月8日报道,俄罗斯政府6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在揭幕仪式上,卢日科夫市长说:“今年俄罗斯人民有幸经历了本国历史上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终于在莫斯科落成了。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材料二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100多年来,国内外史学家对穆罕默德·阿里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有的认为他是“异族统治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暴君”。……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辈确乎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

(1)当今俄罗斯政府为什么要竖立亚历山大二世的塑像?而1861~1863年的俄国却发生了两千多起农民暴动,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又在圣彼得堡街头被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暗杀,这又是为什么?(4分)

 

 

(2)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对阿里“甚聪明”的认识指的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阿里?(2分)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