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分)

 

 

(2)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你同意这一观点吗?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据材料三,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4分)

 

 

 

(1)实行法治,维护统治秩序;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制度确立;设立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3分,举三条即可) (2)不同意。(1分)理由:秦能迅速吞并六国,除了秦人的军事实力外,还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及统一时的政权策略密切相关。(2分) (3)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2分) 认识: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改革既要除旧布新,就会触及旧贵族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皇帝地位的独尊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查看答案

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查看答案

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面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D.宋太祖轻视文官

 

查看答案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朝时,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表现为

A.宰相有名无实   B.实行了内阁制   C.废除了宰相   D.设立多个宰相职位

 

查看答案

秦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

A.燕王    B.广阳郡守    C.幽州牧   D.范阳节度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